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   ->   专题文章   ->   专题发布   ->  正文
土地规模经营的典范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4-03 23:40:37 作者: 字体:
  永嘉是中国包产到户的源头,也是中国土地转包的先驱,土地适当规模经营的先驱。

  时间:1981年

  地点:当年的江北公社和二大队,如今的瓯北镇和二村。

  这是一个无意创造历史但又偏偏创造了历史的故事,主人翁是一个生产队长,名叫朱炳新。

  朱炳新转包土地,是伴随着当年的包产到户而来的,也是直接为包产到户服务的。自从村里有了包产到户,也就有了这个土地转包。

  当时的大背景是:随着包产到户的推行,随着家庭工业的发展,当时江北公社和温州广大农村一样,很快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矛盾:经商办厂与种责任田,二者难以得兼。不少经商办厂者,再也没有精力来顾得上责任田。江北一带经商的人多,办厂的人也多,因而这个矛盾也就出现得早,想办厂经商就没有精力种田,想种好责任田就没有精力办厂经商。不种田不行,全家要吃饭,粮食有征购任务,政府要管;种又不行,没有时间,也没有力量。

  1981年秋收后,和二大队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广大社员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一些务工社员和能工巧匠觉得既要做工又要种田,心挂两头,精力不够,责任田是个包袱和负担,希望有人代为承包,朱炳新担任过多年农科员和生产队长,有一手种田的好技术,全家五口有两个半劳力,却只承包5亩2分5厘田,有劲没有地方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希望有人让出承包田。这样,一个希望有人“代包”愿“让包”,一个希望有人“让包”愿“代包”,就在自愿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承包关系。经过一番酝酿,从年底到年初,先后有3个队7户社员让出全部承包田,计22亩8分5厘,交给朱炳新“代包”。双方商定,“让包”户原来的全部承包责任,包括征购和超购任务、农业税,以及上交集体的提留,都由朱炳新承担。他们的口粮,也根据本队以往的水平,由朱炳新平价(每百斤十元)提供。而国家供应的化肥、农药等物资,均归“代包”者支配使用。

  朱炳新的这个土地转包,是对当时政策规定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在当时的红头文件上,曾明确规定农户之间不能直接转包责任田。而朱炳新的转包,恰恰是在农户之间直接进行的,并不经过当时还存在的生产队和大队,只要双方谈妥了条件就行。这是一个突破,是一个创造。尽管有“禁令”,但朱炳新并没有顾虑那么多,他种了几十年的田,知道如何能把粮食产量提高,也知道只要能多产粮食就行。

  通过“让包”与“代包”,7户工副业社员专业务工务副,朱炳新则成粮食生产专业户。他带领全家,一心务农,科学种田,集约经营,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年共生产粮食47420斤,平均亩产比周围社员高出160斤。把家庭的其他辅助劳力和农忙请的临时帮工都折算在内,平均每个整劳力年产粮15800斤,比上一年增加了三点六倍。加上少量家庭副业,朱炳新全年共收入8400多元,扣除成本2000元,人均净收入1170元,成了全县第一个依靠粮食生产致富的榜样。这年秋收结束后,有两户向朱炳新要回了承包田,但又有四户找朱炳新要求给予“代包”,使他实种的田亩数又增加了2亩。

  朱炳新的转包,不仅解决了农村务工、供销等专业户无力包产的难题,解决了种田能手在包产后土地不够的问题,而且确保了粮食生产的大增产,保证了国家征购任务的超额完成。看着朱炳新搞转包让包,和二大队一些社员也跟着搞起“让包”与“代包”。当年和二大队全部“代包”的农田,已占全大队承包田总数的百分之七。

  粮田刚包产到手,马上就转手让包,这行吗?因为涉及到一个大政策,主管部门一时难以肯定和表态。浙南日报农村部记者经过调查,认为包干到户后出于自愿的“让包”与“代包”,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只要包干到户责任制稳定,随着工副业生产的发展,这种形式将会为越来越多的农户所接受,使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分工。

  朱炳新转包土地一经党报报道,当即就引起强烈反响,轰动一时。永嘉县农委派人去总结了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作为全省的第一个种田大户,朱炳新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许,受到了多方面的鼓励和奖励。那一年,朱炳新光荣当选为浙江省劳动模范。第二年,又当选为浙江省人大代表,并被选为省人大主席团成员。

  朱炳新的转包土地,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创造了一个历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炳新现象”很快就引发了“朱炳新效应”,在永嘉、在温州以至更大的范围内,开辟了一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让包者”心安理得,敢于转让自己的责任田。“受包者”大胆放手,敢于经营别人的责任田。江北公社的农民率先向朱炳新学习,涌现出大批种田能手,一年时间就有42人转包土地1811亩,其中50亩以上的8人,100亩以上的4人,而在永嘉全县和整个温州地区,凡是农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适度土地规模经营都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据1987年春的统计,当年温州经营粮田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共有1500多户,转包土地4万多亩。转包土地最多的,转包了88户共107亩田。

  这个土地转包,有力地推动了家庭工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的离土又离乡,也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据温州有关部门的统计,到1987年春,全市经营粮田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共达1500多户,转包土地4万多亩。时任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高忠勋关于温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篇调查报告,就在国务院所属的一个内部刊物上发表,受到了高层的关注。

  朱炳新的大胆开拓,永嘉农民的大胆实践,是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的。有个著名的报告文学家他报道温州农村改革的报告文学里,曾就对朱炳新转包土地的报道写道:“切莫小看了这篇报道。也许,它是第一个向党中央传送了农村改革中的新信息,并且第一个以委婉的形式向中央文件提出了修改的建议。”这个评论当然是作家的语言,只能是“也许也许”而已。不过,这个“也许”,却不能说都是“空穴来风”。须知,第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开了农户转包土地的绿灯了。

  瓯北镇农民高级技师金宗伦,是永嘉又一个从事土地规模经营的杰出代表。他今年66岁,县人大代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承包土地,后创办永嘉县瓯北宗伦农场,于2001年又注册永嘉县嘉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粮食生产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并率先推出订单生产服务,现有固定资产300多万元。承包粮田从28亩发展到500亩,而订单生产的粮田则达到几千亩,今年更是多达7000亩,成为全县和全市当地最大的种粮大户。先后共计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万公斤,所生产的“瓯江牌无公害稻米”,先后获得了“温州市无公害稻米”、“浙江省绿色农产品”;他还先后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温州市优秀农业企业家、浙江省优秀种粮大户、全国先进种粮大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还先后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永嘉农民不仅在本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还“走出去”到外省大面积承包粮田,在外地创办一个个大型粮仓。

  最早到外省承包粮田的,是昆阳乡农民林恩泽,今年45岁。他是永嘉第一个出省承包粮田的,也是温州第一批出省承包粮田的。

  地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
  
  时间:2001年底。

  因为人多地少,温州历来是一个缺粮之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的缺口越来越大。温州市粮食局有一个统计,全市粮食消费人口(包括外来务工人员)达到900多万,全年粮食消费量约225万吨,而本地粮食的年产量只有90万吨,缺口高达135万吨,对外依赖度为60%。永嘉的情况也差不多,对外依赖度也在50%以上。这就是说,温州人和永嘉
人每吃一碗饭,至少有半碗要靠外地的粮食。

  政府在思考着如何确保粮食安全这个问题。

  种粮大户也在思考着如何化解这个问题。

  林恩泽原在昆阳务农,后到东北开店经商。听说温州粮食缺口越来越大,政府有鼓励政策,林恩泽就不由得想:何不到外地去借地种粮,到东北来借地种粮! 2001年8月,温州市组织各地的种粮大户到东北考察,他也就主动报名参加。一路考察下来,大家对黑龙江三江农垦区的土地特别感兴趣。那里的土地数万亩连成一片,适宜于机械化耕作,规模经营大有用武之地。加上土地肥沃,没有病虫害,生产出来的是纯天然的绿色大米,可以作为温州的一个“大粮仓”。这有力地吸引了林恩泽。当年11月份,经过几个回合的磋商,尽管三江离永嘉远达几千公里,尽管北国的气候与南方不一样,尽管地生人不熟,尽管投资很大,林恩泽仍不畏风险,毅然北上,和乐清的种粮大户陈定友等23人,不辞五千里之遥来到黑龙江,和垦区两个农场签订了承包52000亩土地的协议。林恩泽承包了前锋农场1500亩粮田。

  哪知这个承包却不那么好承包。林恩泽本想是为老家多产粮,可在承包的第一年,低温与大雪就给了他当头一棒,不能说是绝收,也几乎是颗粒无收。尽管大灾让林恩泽他们血本无归,还贷款有困难,缴纳租金有困难,来年春耕的投入也有困难,但在两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硬是给挺过来了。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仍然是困难种种,虽然不是血本无归,但还是入不敷出,严重亏损。但林恩泽没有趴下,而是依然迎着困难上,怎么也不言败!从第三年开始,林恩泽终于有了丰收的喜悦,此后每年都比较顺利,亩产高达1000斤。他把所生产的粮食,全都运老家销售,每年都有五六百吨,为解决永嘉和温州的缺粮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永嘉乌牛镇种粮大户、永嘉县山农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崇波,也是一个到外地大面积承包粮田的代表。他今年50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转包土地,最后发展到200多亩,并置办了一条大米加工流水线,成了当地一个有名的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户。但200亩的土地,远远解决不了当地的粮食缺口,也满足不了他的发展要求。经过考察,他于去年来到江西鄱阳县大面积承包农田,一人承包了5000亩。今年初又和平阳、龙湾两个专业合作社一起,在江西鄱阳县承包了1.2万亩水田,并很快种上了5000亩早稻。他所生产的稻谷,也全都运回温州和老家销售。因为他的贡献,林崇波先后两届时当选为永嘉县政协委员,以及新一届市人大代表。

  远在黑龙江哈尔滨经商的蒋贤云,一个从永嘉瓯北走出的企业家,也于今年初与当地一个粮库合作,投资建立一个面积达5万亩的水稻粮源基地,开展收购、仓储、加工业务,并在当地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尽快实现与温州粮食市场的对接。这个对接,一接就将是几万吨的粮食。

  历史,有永嘉农民率先转包土地一笔。

  历史,有永嘉农民率先外出承包粮田一笔。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