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   ->   专题文章   ->   专题发布   ->  正文
雇工政策突破的先声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4-03 23:38:23 作者: 字体:
  永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大贡献,是率先突破私人雇工人数的限制。

  这是无意突破的,却是有意肯定的。

  地点:永嘉张溪乡深固坑村。

  时间:1980年。

  雇工人数:少时几个人十几个人,多时几十人,以至一百多人。

  这个雇工,现在是正常的普通用词了,没有人说会怕,也没有人再怕了,雇工几千几万人的企业多得很。可在20多年前,那是天大的禁区啊!不用说雇几千几万人,就是雇几个人,也是不得了,没有人敢说自己有雇工的。因为自解放以后,特别是“三大改造”以后,“雇工”两个字,就和“剥削”紧密相连,叫做“雇工剥削”。因此,谁都怕剥削惹身,谁都怕雇工拈身,当领导当干部的怕,当平民百姓的也怕。改革开放后,随着专业户的发展,随着私人企业的创办,雇工也就没有办法不雇了,而且不能不越雇越多。可是在八十年代初,政策上对雇工仍然是禁区。后来有一个不是文件的“权威说法”,讲雇几个人可以,雇多了不行。界限呢?8个人。雇工8人以下的,还是劳动者,雇工8人以上的,就有剥削了。

  这个雇工禁区,成了当时改革的一大阻力,不能不突破。历史,把这个突破的责任落到了永嘉。1979年,乐清大荆区东林公社农民周人正,到永嘉县张溪公社深固坑大队承包电站基建工程时,看到这个大队还有大片荒山,逐渐产生了个人承包荒山造林的想法,决心为发展林业走出一条新路子。周人正时年32岁,当过生产队长和会计,又会开岩和做泥水工,并懂得育林技术。在张溪公社党委的支持下,这年12月5日,他与大队签订了承包张田山2000亩荒山造林的合同,确定山权属大队,经济收益按比例分成,为期11年。周人正在签订合同的第二天,就带人到张田山开山整地,不久又把爱人也动员上山。县、区、社林业、信贷、供销等部门闻讯,也都积极加以扶持。他先后拿出个人存款3150元,通过亲友借款5800多元,又向银行贷款16000多元,连同林业基地补助等,共投资38000多元,3年造林1000亩,其中茶园301亩,用材林184亩,油桐纯林100亩,套种油桐100亩,改造报废林和老茶园182亩,还有其他林100多亩。

  周人正承包的荒山面积多,2000亩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靠夫妻两人是根本无法绿化造林的,这就不能不雇工。从1980年开始,他少时雇二三十人,多时雇有100多人。这个雇工数字,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远远超过了8个人的界线。

  如何看待这个雇工呢?

  一个人雇这么多民工行不行呢?

  也许是永嘉干部思想特别解放,观念特别超前。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对此都没有异议。

  大队支持。

  公社支持。

  区公所支持。

  县政府支持。

  理由很简单:周人正雇工所造的林,总是长在永嘉的山头上,而不会跑到海外去。这是在发展生产力,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不仅仅支持周人正雇工包山造林,在各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还把周人正作为一个典型,向市里推荐。1982年12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专业户重点户会议,永嘉县委县政府把周人正作为一个重大典型,推荐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同时,还支持市委机关报温州日报,在报纸上公开报道宣传周人正的事迹。

  周人正作为一个承包大户和雇工大户,在会议上一介绍,在报纸上一刊登,当即在城乡引起了轰动,并震动了各级领导,被称为一条“爆炸性新闻”。

  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那天看到周人正的报道后,很快就带人到周人正承包的山头上实地察看。在周人正和民工居住的草棚里,袁芳烈和周人正等人亲切交谈,非常赞赏和肯定他的做法,并提出要在全市推广他的经验,要求有关部门给予热情的支持。

  这就把雇工8个人这个禁区给炸破了,把发展生产力的一大禁锢给突破了,把城乡的改革之火,个体私营经济之火,猛烈地燃烧了起来,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永嘉的私营企业,成了温州的一个经典。

  温州的私营企业,成了中国的一个经典。

  温州模式,也跟着呼之而出。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