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民生热线   ->  正文
五年变迁,我们书写了幸福

发布时间:2010-12-31 14:27:59 编辑:戴益洪 字体:

  新桥村位于瓯北镇最繁华区域,在“十一五”期间,该村发生了巨变,村民住上了安置房,每月能领工资,每年享受境内境外游,谈起如阳光般灿烂的生活,每个村民都感慨——

  见证人:瓯北镇新桥村村民

  “十一五”期间,各项惠农政策迭出,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变得更美更宜居,村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这一切,瓯北镇新桥村村民更有发言权,村民每月能领工资,每年享受境内境外游,连医保等费用都由村里出。

  新桥村是瓯北镇中心村之一,全村300多户,1000多人,南临阳光大道,北接双塔路,位于瓯北镇最繁华区域。近年来,瓯北城镇发展快速推进,由城市化带来的土地迅速增值。该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借此契机,该村通过创业创新,村两委班子引导村民经商办厂,发展集体经济,村民走上了致富的路子。

  作为瓯北镇率先富起来的新桥村,其失地农民正享受着城市化和“十一五”惠农政策带来的一系列改革成果。面对记者的采访,村民们纷纷述说惠农政策以及旧城改造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村党支部书记余乾寿: 从“三无村”到创新强村

  1984年,我有幸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在村民的支持下,连续担任了七届,今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记得1984年我刚上任时,新桥村还是个“三无村”:无一分集体经济,无村办公室,无一家村办企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我与一合伙人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碾米厂,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逐步带领村民走上办厂经商的路子。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经商办厂,村集体资金达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村里变富裕了,但我们村两委看到这几年村容村貌、村居变化却不大,村民生活质量也不高,于是决定把村庄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我们从北京请来了设计单位,统一规划建设我们的楼房。我们村也是全县率先推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的安置房建设。2001年一期安置房开始拆迁,共拆旧1000多平方米,并在下塗建设安置房2万平方米,建成后每套按成本价13万元分配给村民,并将原来仅有4米宽的新华路拓宽至19米。

  2005年我们又在江心塗建设了二期安置房,每套按成本价16万元分配给村民,现已交付使用。村委办公楼外看到的正在施工建设的这两座大厦是我们的三期工程。这两座大厦分别为新桥大厦和商贸大厦,楼高31层,总投资3亿元,可安置512户村民。大厦配套建设有农贸市场、跃层商铺、停车场等,都归村集体所有。第三层以上为住宅,低层的住宅是分配给以往未享受到安置房的村民,每套按成本价40万元收取。至此,实现了每户村民能享受一套安置房的目标,让村民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加上对残疾人、女儿户的政策分配,剩下的350套,本着建设需要和公平的原则,经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商议决定,将以市场价120万元一套,由村民认购。如本村村民不要的,再向社会公开认购,以市场价格认购后的盈利用来建设商业用房和地下室、支付建设设施费和土地出让金等。如再有盈余,则以货币形式返回村民。这两座安置房的建设,标志着我们新桥村旧村整治建设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跨上了新台阶。

  通过几年的整治,累计5000多平方米的旧房拆除了,现在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我们村还投资200多万元,用于花草树木种植,在街道上设立200多个垃圾箱,给两个自然村配备了四位保洁员,每天清扫道路。村里每年都要投资20多万元,用于卫生、治安、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建设。我相信新桥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村民葛彩华: 从租房,建房,到享受安置房

  1967年,记得当时我结婚时用的婚房,还是租的,就是那种简易的单间房。第二年我们夫妻商定再怎么样,也要想办法拥有自己的一间房,于是花了1000多元建起了两间砖瓦房,在当时算不错的了,引来很多人的羡慕。1983年,随着改革的浪潮,我们的生活一天一个样,朝好的方向发展。生活质量提高,孩子长大,我们又有了新想法,于是我们重建了一座三间房,从此一家人就生活在此。

  意外的是2001年,两个儿子居然能享受到村里分配的两套安置房,不用像其他年轻人担心房价的问题。从租房到造房,再享受安置房,变化真大,感觉像做梦。要不是党的政策好,照顾我们老百姓,不然哪里能想到自己生活在农村,能有这么好的享受。以前我们这里有句顺口溜叫“女儿嫁江心塗,看见塘坎眼泪流”。现在被改编为“不嫁江心塗,看见塘坎眼泪流”。

  村民胡文西: 每月领固定工资,每年去旅游

  我今年59岁了,从4年前开始,我每月都可以领到村里给我们老人发的固定补贴金,只要你是55周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到。记得2006-2007年,55-59周岁的老人每月领到400元,60周岁以上的老人是800元。2008年开始,55-59周岁的老人增加到500元,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变成1000元。真没想到,自己从没在任何单位上过班,却可以像退休老人一样每月能领到固定工资。再过几天,我就可以领到1000元了,另外还有300多元的养老保险。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来说,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我们的养老保险和全村的新农合参保费、医疗保险全部由村里负担。

  从2006年开始,村里还每年组织57岁以上的老人和村民代表出去旅游。我记得很清楚,2006年,也是第一年,去的是首都北京,大家玩得非常开心。后来依次是香港、新马泰、日本、台湾。2008年去新马泰旅游时,我还借机见到旅居新加坡的大伯一家和小叔一家。如果没有此次机会,哪能见到他们呢。今年10月份去台湾,刚好碰到苏花公路坍塌事件,我们当时正赶着去花莲,有惊无险。旅游让我大开眼界,丰富了我的老年生活。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心,更离不开村两委的团结,脚踏实地为村民办实事。 记者 柳苗苗 / 文 叶迈峰 /摄

  新闻背景>>>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8688元,是“十五”期末的1.83倍,年均增长12.8%。“十一五”期间,我县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扶贫政策、资金、人才整合的新方法、新模式,着力推进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聚集。如创新推出低收入农户“共享小康六大行动”,制订实施“1+15”配套政策和下山扶贫搬迁等项目管理办法,有效整合职能部门的支农惠农政策。

  坚持通过“点面结合、以点突破”的方式,开展扶贫整村推进试点,创建特色产业强村,推进整体下山移民。积极为欠发达乡镇农民群众搭建各类创业平台,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7家,农业龙头企业78家等。

  坚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加大环境整治。推行新农村星级创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十百”工程,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实施“康庄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村道路网建设,并实现了全县行政村移动信号全覆盖。

  创新扶贫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帮扶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帮扶欠发达乡镇的良好氛围。2006年以来,结对帮扶项目1100个,资金3900万元。落实结对项目272个,资金2620万元。


(作者: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