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茗岙:最牛的民俗盛宴

发布时间:2011-09-15 21:35:52 编辑:戴益洪 字体:
核心提示:9月10日凌晨三点,桥下镇茗岙办事处所在地的村民就开始忙碌了,宗祠里挤满了人,他们化妆的化妆;换衣服的换衣服……原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是茗岙传统民俗节,相传也是胡公爷的生日。

  9月10日凌晨三点,桥下镇茗岙办事处所在地的村民就开始忙碌了,宗祠里挤满了人,他们化妆的化妆;换衣服的换衣服……原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是茗岙传统民俗节,相传也是胡公爷的生日。

  牛市,民俗节的招牌

  胡公爷名叫胡则(公元963-1039),永康胡库人,在他浮沉宦海的四十七年中,先后出知浔州、桐庐、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池州、陈州等十个州郡,按察江淮、京西、广西、陕西等六路使节,并曾担任权三司使使部流内铨、工部侍郎、弄部侍候郎等朝迁重臣。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使民,勤政廉政,做了许多功国利民的好事。尤其于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少时念书之地)立庙以纪念他。并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则生日那天,举办各种民俗风情活动,以祭拜胡公大帝。这天茗岙的村民便抬着胡公爷的佛像在村中游一圈,最后到上方祠堂祭拜他,通过这样的民俗活动纪念胡公爷。

  早上七点,活动正式开始了。鞭炮声不绝于耳,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男女老少装扮成才子、佳人、将军、小兵、数百人浩浩荡荡沿村里的大街小巷游行。这些装扮的人群中大多数是本地人,也有来自周边的人主动要求扮成某一人物,比如将军、元帅坐到轿子里让人抬着游一圈。参与组织活动的胡法迪老人告诉记者,周边的人都是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预定自己扮演什么人物,今年的人数较多,因此还特别加做了4顶轿子。

  如今这已演变成了当地村民狂欢的民俗节:迎佛像,逛牛市,看社戏,物(农)资交流 ,煞是热闹,今年部分村民还出资举办了大型文艺汇演晚会,怎一个“牛”字了得。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尤以牛市为最。去年“茗岙牛市节”列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看当地小学操场上挤满了水牛、黄牛。买牛卖牛的历史,在这里延续了整整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规模越来越大。不仅瑞安、乐清、平阳等温州本地县(市)的牛倌来了,丽水、台州、金华、仙居、缙云等外地的牛倌也来了。

  操场上,牛倌把自家的黄牛、水牛牵到广场上来“晒”,一堆堆买牛的人围着一头头牛评头论足,肩高前胛开阔的会耕田,鞭打牛蹄提得快的走功好。众牛们也好不示弱,好似参加一场空前的选秀大赛,“哞哞”的叫个不停,不仅博得主人的欢心,也为自己拉上宝贵的一票。据现场管理人员陈忠孝说,今年有400多头牛在这里进行交易。而场外蜂拥而至的轿车在公路上排起了2公里长的“车路”,就是为了目睹这一盛况。

  牛市不知源于何时,但从未间断 

  一年一度的茗岙牛市早已闻名于外,大家都会在农历八月十三不约而同的来到茗岙。但是牛市始于什么时候,询问于好几个村民都不得知。大家都回答,从爷爷的爷爷的口中就得知已经有了,但是具体的年份却无从得知,也无记载。

  记者从1999年版的《乡镇年鉴》看到这样的记载:“相传,农历八月十三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这一天乡民都隆重举行‘迎佛’仪式,在外地的亲戚朋友也赶来观看热闹,各地牛贩则借机来此进行牛交易,慢慢地形成了一年一度具有一定规模的牛市。据宗谱载,清末时,茗岙牛市日交易耕牛达千余头。参加牛市的除永嘉各地外,还有乐清、瓯海、瑞安、青田、丽水等地。”村民根据胡则死的时间推测,牛市最早应始于明朝。

  虽然具体时间无记载,但却不影响大家的热情。而对于先由“迎神”活动带来的牛交易,还是原本由牛交易后借由“迎神”活动两者合在一起,也已无从考证。在村民的意识中,这两者是个共同体,不可分割。

  胡法迪告诉记者,在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前“迎神”活动因历史原因一度停止过,直到80年代才恢复。但是牛市活动却没有断过,即便在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这段困难的时期内,虽然牛的交易数量较少但一直持续;到了80年代,随着牛可以自由买卖,交易数量开始增多,到了1990年出现了数量最多的一次,交易达1千多头。

  在继承中看牛市的变化

  茗岙对于当时来说交通并不发达,怎么就形成了规模的牛市,甚至在早的时候连安徽、苏州一带的都有人过来交易。桥下镇茗岙办事处的文化员陈立新认为主要是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让大家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

  每年的八月十三茗岙牛市雷打不动,但在岁月中还是看到了它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胡法迪总结一是交通变便利,日期变短,场地变集中。“原先远的地方可能都要走十几天,因路途太远,他们都要给牛穿上草鞋,看着牛倌肩膀上系着圆圆的草鞋我们就知道这些都是从远方过来的。现在都是用货车在农历八月十二晚或十三运到这里。交易的时间也有原来的3天变成现在的一天,且都统一在小学的操场里。”文化味也更具浓厚,如“迎佛”也由当初的迷信活动转变为民俗活动,更具娱乐性和文化性。“迎佛”、牛市、物资交流等融合成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因此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看。随着时代的发展,服务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外地来的牛倌吃住在当地的农民家中,现在都有旅馆可以解决。除此外老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交易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前牛市以养户买耕牛居多,并附有少部分牛贩以经营为主,现在大多是牛贩经营为主,这几年私人买过去宰杀的多起来,当天就杀了21头牛,还不包括有些拉回去宰杀的。”

  不可或缺的牛伢郎

  在牛市中有种身份特别重要那就是牛伢郎,这是对当地耕牛交易生意中间人的一种称呼。农民们把自家养的或者贩卖的耕牛牵到牛集市上去交易,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要经过中间人——牛伢郎。牛伢郎都是由在耕牛专卖方面是行家,懂得牛经的人充当。他们作为耕牛交易的中间人,很有些像当代商务活动中的经纪人。比如,一头牛一家要买,一家要卖,买卖双方谈不拢价格,就由牛伢郎从中说和。生意谈好,双方钱物两清,牛伢郎从中提取份子钱,份子钱是买卖双方共同支付。份子钱一份给自己,令一份交给市场管理处。已经当了20年牛伢郎的陈忠孝告诉记者,20年前份子钱是6角,其中有3角是交纳市场管理税的,牛伢郎也得3角。慢慢的变为5角、5元,今年一头牛交易下来陈忠孝可得10元。陈忠孝称,作为牛伢郎要看准牛的价值,以前主要看是否是头标牛,现在主要看准牛的斤两。胡忠孝目测牛的重量误差最少达到5斤。除了要有好眼光、好技术,做牛伢郎最主要的是公正公平。据悉茗岙现有3名牛伢郎。

  牛市带来农户的“牛市”

  农历八月十三的牛市已经成为茗岙的一大盛世,且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在当地还有种说法,春节家里没客人别人不会笑话,但是这天家里要是没有门庭若市的亲友上门,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因此这天每家每户都有从四面八方的亲戚朋友过来,这也成了他们一年中开支最大的一天。不过对一些农家乐、商店、养牛户来说也是收入最可观的一天。茗岙声明远播的“影友之家农家乐”的老板邵敬平告诉记者,他们旅馆的住宿在农历八月初已被游客预定,从八月初十就开始准备食材,一直要忙到八月十五,就八月十三这一天要烧二十几桌酒菜。

  而在养牛户胡统亮的眼中,今年收入的一大部分就看今天。每年都盼着这一天把家里养的牛拉到牛市上卖掉,养了30几年牛的他,因家门口有个交易市场,从不需拉到外地,单交通费就省下一大笔钱。像胡统亮这样的养牛户在茗岙还有一百四五十户。虽然现在村民的经济收入多元化,可在当初对养牛户来说八月十三牛市的交易就是他们一年的收入。1983年,一位陈氏村民,走了3天的路程到金华兰溪花了120元买了一头牛回来,再拉到茗岙牛市上以680元出手,足足赚了他一年的生活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养耕牛的人越来越少了。牛市这一具有浓厚农耕经济特征的交易形式,会不会在社会的进程中消失?村里老人则坚定相信盛况或许难再,不过风情会依旧。尤其是现在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特色,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更会促进它进一步的发展下去。记者 柳苗苗/文  谢文东 胡建馨  孙新尖 杨冰杰/摄

(作者: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