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高手在民间之汤建妙:以勺作笔,以糖做画

发布时间:2022-08-25 厉梦瑶/文 陈胜豪/摄来源: 字体:

  一口小铁锅,一把小铁勺,汤建妙身着白色唐装端坐在摊位前凝神运腕,以铁勺为笔,以糖液为墨,抖、提、顿、拉、收……随着缕缕糖丝飘洒浇铸,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图案便跃然眼前。龙、凤、马、鱼、鸟……行云流水的动作和不到一分钟的“作画”过程是汤建妙练了三十多年的“基本功”,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一幅幅晶莹剔透、活灵活现的糖画作品就完成了。

  汤建妙把做好的糖画插在支架上,等待售卖,这些个好看好吃的玩意很多时候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但汤建妙从业三十多年来手头的糖画摊子从没歇下,即便在零食遍地的现在,糖画依然广受欢迎,在这种纯粹的甜意中,好似寄寓着将带给每个热爱生活的人们一点日常的“小确幸”。

  从“挑担客”到非遗传承人

  永嘉县第二届农民达人秀的比赛落幕之后,汤建妙回了老家碧莲小巨村避暑。往常这个时间,是他活动最多的时候,研学体验、旅游景区还有各种非遗文化活动邀约不断……不过近期因为疫情,其中的大部分活动都无限期延迟或取消了,汤建妙落得清闲,便回老家呆着。在村子里,他也穿着一身唐装,跟他外出挑担时没什么两样。

  “习惯了出去活动穿唐装,平时不穿反而不习惯。”一张桌子、一个勺子、一把刮子、一把宽面铲、一把竹签、一块大铝板,还有小锅里的半锅糖稀,这些就是汤建妙的所有“行头”,三十多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也就是原来用的大理石板,现在换成了铝板,散热更快。”

  汤建妙说,自己读小学时,就很喜欢美术,加上受到做糖画艺人的爷爷汤岩火的耳濡目染,爱上了糖画艺术。从1987年开始跟着爷爷学习永嘉糖画制作,用熬化的麦芽糖制成人物、动物、花草等各种造型,到1990年开始独立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至今已有30余年。

  “一开始都是在乐清一带挑担,后面03、04年的时候,我回来永嘉上塘,平时比较多都是在县前路原大田园超市和广场路那边摆摊,这两个地方是人最多的。”

  而到了庙会、正月里,汤建妙的身影又会出现在各大戏台和祭祀活动中间,几乎是家伙什一落地,就能吸引一帮自来熟的“观众”围绕身边。“那时候大家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一点点麦芽糖也已经是难得的零食了,小孩大人都喜欢看,喜欢吃。”

  一天营收最好的时候,可以达到一千多元,汤建妙单纯靠着卖糖画,养活了一家人,不过那时候的汤建妙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上的这门生计,会在日后成为一项稀有的传统民间技艺。

  2014年,永嘉糖塑(俗称“吹糖人儿”、糖画)被列为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汤建妙成为这项手艺的唯一传承人。“温州做糖画的总共三个传承人,一个平阳,一个在文成,还有一个就是我,以前走街串巷的时候,没觉得做糖画的人少,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项技艺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

  最初的挑担时期,汤建妙也碰见过南北往来的民间艺人,从中得知了一些关于糖画的来历。“听四川的一位糖塑艺人说,相传糖塑是从唐朝时候从皮影戏里面延伸发展过来。旧时,糖塑是婚礼、寿礼、祭祀礼仪上的一种吉祥的、带有祝福意义的供奉礼品,后来糖画流入民间,民间手艺人为了谋生,便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制作糖塑,流传到温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汤建妙也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的这项手艺。作为一项传统民间技艺,糖塑历来有着原料可塑性强、造型神形兼备、男女老少皆喜欢等特点,他也想把这门手艺作为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

  让传统民俗文化走得更远

  近年来,汤建妙一直致力于坚守传统技艺,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各种非遗文化活动,还去学校给学生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他经常会挑着担子去巽宅、岩头和乐清柳市、翁垟等地制作展示糖画,还受邀参加了永嘉丽水街美丽乡村现场会开幕式、岩头镇“金山丽水闹元宵”等文旅活动。

  “以前我创作的基本上是人物、动物、花草,现在想把楠溪山水作为糖画的创作内容。”汤建妙表示,楠溪江有这么漂亮的山水、古村和永嘉乱弹文化,糖画的悠久历史,也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元素。

  在汤建妙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类似糖塑等民间“绝活儿”艺人越来越稀有了,现在糖塑不仅仅是小吃,更是一种非遗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加入一些新元素,会让这门传统民俗更有魅力。

  “这回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农民达人秀,也是对糖画的一种宣传,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个传统技艺。”不过,汤建妙也强调,目前让非遗走进生活最好的方式还是要从小培养。

  在2019年时,他曾在碧莲镇中心小学开过一门糖画课程,在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开展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非遗文化与糖画知识,并以创作简单连笔画糖画的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还安排课余到大众面前演示糖画技艺。

  “一共有三十多个学生参加,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学生一开始就是画桃子、大刀这种简单的,上手也比较快,但要学精学细就要下功夫了。”

  汤建妙告诉记者,在绘制造型时,要先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图案的身体、头部、四肢……手上功夫是造型的关键,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不能有丝毫太长的停顿。“心里半分钟内起好草稿,手上半分钟内画好糖画,一勺成型,除了刻细纹,期间是没有任何修改机会的。”汤建妙引以为傲的“凭本事吃饭”背后,正应了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看似简单的糖画,除了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还讲究手腕上的巧劲儿,什么时候该抖、提、顿、放,都讲究得很。获得这个巧劲儿的秘诀,‘无他,唯手熟尔’。”

  而和画糖画的快速精准相比,熬糖稀则是个耐心细致的慢活儿,得一刻不停地搅拌小锅里的蔗糖、蜂蜜,一小锅糖稀至少要熬一个来钟头。“糖稀的温度很高,必须要小心,我以前刚学的时候,舀出来作画,一不小心被飞舞起来的糖丝刮到,一刮就是一个水泡,所以我现在每次上课,都要求有其他老师陪同,看顾好学生,避免烫伤。”

  在复归传统文化的新语境下,这项最甜蜜的老手艺已不仅仅是一种吃食,更代表着一种艺术传承。在汤建妙师傅看来,把这份民俗文化的传承下去,也是在延续一份份因糖画而真心展开的笑颜,这是所有人回忆起来都避不开的美好童年。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