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文苑   ->  正文
”摇篮”的记忆仍然甜蜜

发布时间:2022-08-11 徐如意来源: 字体:

  1996年,我考入永嘉中学,适逢文学社招收新成员,怀着文学的梦想,我递交了申请书,经过现场写作考核和资料审核,我成功加入摇篮文学社。不久之后,担任主编职务,负责栏目策划、收稿、审稿等工作,学校把《摇篮》的兴衰交到了我手中。

  年少的我,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尝试中探索文学编辑工作。

  晚自修放学,我常常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去投稿箱那边开箱取件。,那是我最幸福的事。

  其时,永嘉中学大概有五幢楼。校门进来依次为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宿舍楼,之后还是宿舍楼。教学楼大概有五层,从西到东有四个教室,教室外面白墙底部刷着绿漆,灰色水磨地面;东边是卫生间,漏水形成的苔藓斑驳可见;西边一楼楼梯口有一扇可伸缩的铁门,文学社的投稿箱就挂在铁门的栅条上。一个小木匣,正面用红漆写着“投稿箱”三字,上方开了一条口子,用来投稿。

  在昏黄的灯光下,打开箱子,伸手一摸,取出稿件,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厚厚一叠稿件。稿纸五花八门,有的是正正经经的400格稿纸,有的是白纸,有的是作文纸,也有的是从练习本上撕下来,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现在想来,可能那些文学青年在写数学题、物理题时灵感乍现,才思泉涌,信手拈来,所以篇篇锦绣。我最喜欢小说和评论性文章,透过文字,你能看到同学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月光之下,沿着长长的水泥路,我边整理稿件边回寝室,人的影子和月光一样孤独。

  双休日,是编辑部选稿改稿的日子,一个星期聚一次。我将稿件做好初步分类,带到《摇篮》文学社的办公室交给各栏目的编辑,大家各司其职。办公室在综合楼五楼,两张桌子,六条油漆斑驳的木头凳子,还有一个柜子。能在寸土寸金的学校占有一个独立办公室,可见文学社当时地位多么显赫。我们很珍惜文学社的聚会时光,编辑部的成员似乎没有人会迟到、缺席,大家常常为选用哪篇文章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第一年,在我手中,编出了两期《摇篮》。

  高二开学不久,我们要招收新的文学社成员。主管文学社的是团委书记徐老师,他给我们布置了招人任务,至于具体措施,他说:“你们觉得怎样做能招到优秀社员,就怎样做。”我和当时的社长朱海丽一拍即合,制定了一个新的方案。新社员报名时,要交一篇习作。我们再现场考试,让他们做阅读理解写限时作文。我们一起出题目、刻印、监考。新生埋头写作,我们煞有介事地来回巡视。当时觉得自己的方案与众不同,多少年后当了语文老师,回过头来再看,实在羞愧难当。我们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混为一谈,竟然拿来给我们的文学爱好者考试,真是难为他们。那年我们招收的新社员中还真卧虎藏龙,有人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荣誉。当文学社成员获奖的大红通知贴在墙上,引来众人围观时,我们也“与有荣焉”之感,那可是我们文学社成员。那段时间,漫画风靡校园,漫画杂志悄悄出现在男生的书包里。文学社编辑部的成员也意识到一场漫画与传统文学的较量即将开始。为此,文学社特地开会讨论:《摇篮》刊物中要不要引入漫画元素。当时场面异常火热,不是辩论,而是一边倒地决定:我们要引入漫画元素,并且借此机会,扩大文学社的影响力。那时,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是肖培东老师和杨立勇老师,对我们如此大胆的决定,竟然没有反对。

  新一期《摇篮》全新诞生!专门开辟出漫画栏目,发表漫画连载;插图一改往日的清新淡雅风格,也全部采用漫画;当时还考虑更换封面,换上漫画,不过有不同意见,现在不记得封面到底是不是漫画。那个年代,排版插图全靠手工绘制。美编是位个子高瘦的理科男,姓铁,对这期刊物表现出无比的热忱,不到一个星期,画好了所有的插图。接下来,是粘贴工作,就是把漫画和打印好的文章贴在一起。先拿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漫画,再剪下文稿,最后将文稿和漫画用胶水贴到白纸上。那位姓铁的男生“铁汉柔情”,他画的漫画少女一个个都是大眼睛、樱桃嘴,大长腿、蜜蜂腰,或有带卷的短发,或是波浪式的公主长发,浪漫到极点,仿佛画的是他心中的白雪公主。我们在剪漫画时,“铁美编”戴着他那副800度的近视眼镜,盯着我们的手,就怕我们手一抖伤了“公主”的毫毛。那期刊物的剪贴,剪出我们一身冷汗。

  等到刊物印刷出来,刊物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漫画味席卷文学味,不过那时的我们欣喜若狂,以为那是创新和改革,而且是成功的。按照习惯,新刊物刊印发给每个班级两本,新一期《摇篮》竟得到广大同学的一致好评,有不少人向我们索要。

  我们还凭借这期刊物到外校做宣传,扩大影响。我负责到城西中学宣传,联系工作是一位姓徐的女同学帮忙的,她不是文学社成员,但是很热心,跟我是非常好的朋友,她说她弟弟在城西中学读书,我们去那里推销吧。在某个夜晚,我和她,来到城西中学推广刊物。永嘉中学在环城北路,城西中学在下堡,我们骑着自行车,后座上扛着几捆沉甸甸的刊物。不记得有没有路灯,但是记得非常清楚,那个晚上路上特别宁静,只有两个骑车的女孩,能听到轮子在风中呼呼作响的声音。我有些担心,我们能这样进别人的学校?我们能把刊物卖出去?徐同学说,肯定可以的,有她在,一切都不是问题。我们真的顺顺利利地进入城西中学,还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地去推销。初中生听完我对刊物的介绍,蜂拥而上,抢着要买,几捆刊物没几个班就卖光了。

  关于文学社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不禁哑然失笑,年少的我们鲁莽大胆,永嘉中学的老师宽容悦纳,允许我们失败。或许,很多人的文学之梦,正是在“摇篮”中启航。离开永嘉中学23年,但摇篮文学社的记忆仍然清晰而甜蜜。

  高中毕业后,我就读于温师院,是我班班刊创刊号的主编,也是师院某刊物的一名责任编辑。参加工作后,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担任校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多次指导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一直以来,我在自己任教的班中办班刊,鼓励孩子们写作投稿,培养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担任主编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与文学并没有渐行渐远,而是换一种方式相处。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