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56年的小小剃头店还在坚守

发布时间:2022-01-13 董秀燕文/摄来源: 字体:

  2022年1月11日,正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初升的太阳抵不过寒冷的淫威,路人行色匆匆。71岁的叶寿生赶到上塘桥汇路25号时,来自黄田江边村的张陈连已在此等候了。此时,早上八点刚过,张陈连就成了剃头匠叶寿生今天第一位客户。

  这样的生活叶寿生走过了56年。他全年无休,从早上约八点开工到下午五点收工,中间就跑回家吃一顿中饭。除非家里有事,他的剃头店每天都开着,从永建路到上塘街,从上塘街这头到另一头,然后到桥汇路;从15岁到71岁,他坚守着小小剃头店,在一梳一剪间看世事变迁,看旧城换新颜。

  老主顾都是古稀老人

  叶寿生的剃头店不足十平方,店内极其简陋,两张客户椅一张等候椅,一边墙壁挂着两面镜子,下面是一排陈旧杂乱的工具柜,上面杂乱无章地随意摆放着大多“残疾”的梳子,有些梳子的柄上还缠绕着黑黑厚厚的布条。外面一角是一堆剪落的头发,都是花白短发。里面一角上面装着一个电热器,下面是个洗头台,这恍惚是八十时代初期的乡村理发店。张陈连可不管环境如何,他拿掉眼镜,坐到了店里最“豪华”的不锈钢专用理发椅上,身子往后一靠,轻轻一声长呼吸的放松后说:“剃吧。”然后闭上双目。

  “都是老主顾,彼此都很熟,他们知道我剃头的程序,我是从剪开始的。”叶寿生拿起剪子和梳子,随着一梳一剪,张陈连花白的头发纷纷落下。因为老主顾都是老人,而且大多数已逾七十,叶寿生摸索出了适合老人的一套剃头流程,那就是先剪再洗再吹再剪,之后是剃须、刮面毛。“老张虽然满头白发,但头发多且质地硬,所以一直给他剃西装头,有型。剃西装头对手法要求高,对眼神要求也高,两边要对称,挺括。“叶寿生嘴里说着,手没闲着,他动作敏捷地剪短张陈连的头发后,开始左右对剪。用剃刀剃脸上多余的杂毛之后,开始洗头,擦头,擦脸。再用剃刀刮眉毛附近的、脸颊上的、耳朵边上的,还有那胡茬,一个步骤都不少,一般服务一个人需要15-20分钟。

  “这老人头啊,不好剃,尤其是剃须,因为老人皮肤松弛,有很多人还掉了牙齿,两颊深陷,剃的时候要将剃刀紧贴着皮肤再将皮肤撑开,所以一不留神就会刮破。“叶寿生说,现在会替老人剃胡须的剃头老师越来越少了,他想一直坚持下去,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这手艺啊,从当初学会开始,就没想过要放下。”

  剃头店搬过三次家

  叶寿生是上塘前村人,但家却住在永建路,永建路是县城繁华街区,叶寿生从小就生活在人群熙攘人声喧哗中,但那时候兄弟5人1个姐姐的大家庭常常为吃饱肚子而发愁。15岁那年,小学毕业已几年的叶寿生成了租在他家的剃头老师的学徒。从此,他拿起的剪刀和剃刀再也没放下。“那时候,没有现代化工具,连热水都要每天烧煤球炉,所以我这个学徒只能靠自己练。每天用剃刀在自己的大腿上来回刮,一点点感受那种手感和力度。”值得叶寿生骄傲的是,他的刀从来就是剃头发和胡须的,没有一次划破过客人的脸,当学徒时也没有。

  那时候大家生活水平都不高,没什么有钱人,但人与人之间都很友善,大家见面都喜欢寒暄,拉拉家常,叶寿生提起当初他在永建路开店的日子,露出了温暖的笑。当他的师傅离开后,他就接手在自己家的店门开剃头店,而他的长期客户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积累的。一段时间后,叶寿生决定把店搬到上塘街。

  “那时候永建路比上塘街热闹,所以我家的店面房租贵,自己开店太浪费了。”也许是从小生活在永建路这条商业街上耳濡目染,叶寿生在心里打了几下算盘,就把店搬到了上塘街。同在店里主理烫发业务的妻子当时强烈反对,她说好不容易守起来的生意受不住搬迁,但叶寿生却有这个自信。果然,店搬到上塘街了,客人也都跟过来了。叶寿生的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越来越好。上塘街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人情味要比永建路还浓,他的店每天总是客不断笑不停。时间飞逝,到了大约2006年,他开始和老人们结缘。

  “那一天,上塘前村的村干部找到我,并能快和我达成了协议,我免费使用前村的店面、水电,前村老人协会的老人来剃头我只收2元,其他人照收十元。”于是,叶寿生从上塘街的租地搬到了前村老人协会的房子,从此,他就和“老人头”打上了交道。“那几年是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剃三四十个头,有时一天到晚一直站着,手都没停过,还好身体好啊。“就这样,叶寿生在前村老人协会理发室干得风生水起,逐渐得到了老人们的认同,就在他以为这一辈子都会在这里干下去时,2019年,旧城改造,前村整村都推倒重建。叶寿生的剃头店面临又一次搬迁。

  争取再开十年

  时代的洪流会推着人向前,个人的意愿并不重要。叶寿生也许并不懂这个道理,但他认命,他去印了生平第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他的电话,然后分发给了老客户们,告诉他们,这剃头店他会继续开下去,有需要可以电话联系。

  等他把店安顿到桥汇路时,店里的摆设都是上塘街的老样子,只是跟他很多年的两把木椅老得实在不能用了,他女儿花两千多元帮他买了一把不锈钢专用理发椅,还有一把皮质转椅,才使得这个新店有了一点点现代感。“那种要自己磨的洋刀还有三把,手动剪也还在,但现在一般不用了,新的刮刀用刀片,卫生还锋利,电动剪干净利落。“叶寿生舍不得陪伴他多年的剃头老物件,虽然现在用不上了,但还一直收藏着。用的工具在更新,叶寿生的客户却在衰老,他现在不管是剃还是刮,一刀比一刀轻,一刀比一刀柔。

  “没有人能取代他的剃头手艺,这么多年我就认准他了。“张陈连戴回眼镜,满意地看着镜中的自己说:”剃了头,精神多了,可以过年了。“

  目前叶寿生的固定客人有百多人,除了上塘地区的,还有温州、山区乡镇等地的,而且全是老客。年纪最大的是今年100岁的杨姓老人家,他现在已不能自己走路,每个月都由他的保姆推着轮椅送他过来,叶寿生帮他把头发剪短,然后背着老人家唠几句:“每一次我都当是最后一次替老人服务。有些老人好几月没来,我就知道人没了,岁月不饶人啊。“身材高大,背宽头大嘴唇厚的叶寿生有一颗很柔软的心。

  “这头发和胡须只有交给叶师傅才舒服。“今年79的董大爷在叶寿生这里剃头已三四十年,去年以来身体不佳的他,现在每个月由子女陪伴而来。”叶师傅手劲拿捏恰当,动作利落,干净。“每一次,董大爷都会对叶寿生竖起大拇指,他的头发是越来越少了,但每月一次的频率保持不变,更重要的是和叶寿生聊上几句家常。

  不但手艺好,服务态度也是没话说。,这几乎是所有客人对叶寿生的评价。开了56年剃头店,叶寿生没有和一位客人红过脸,他粗糙的脸上永远是憨憨的笑。因为身体原因,他的妻子已歇业,2个女儿和1个儿子也都没有从事和理发有关的行业,自认身体状态还不错的叶寿生现在生活工作还是以前的节奏,现在每天平均有约十位客人,在他承受的范围之内。

  “我的小目标是争取再开十年,我的客人需要我,其实我也需要他们。“叶寿生说,只要身体还行他会一直干下去,看上塘高楼林立,处处新气象,而老人们也能在一片新天地中找到他这家老店,享受老手艺。说话间,叶寿生点燃一根烟,烟气袅袅,飘向门口店招牌”老中青理发”。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