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生命的意志,在于时代的信仰”——对话电影《云霄之上》导演刘智海

发布时间:2021-09-30 厉梦瑶来源: 字体:

  9月29日,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暨“天坛奖”颁奖典礼上,一部名为《云霄之上》的电影横空出世,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集体)以及最佳摄影三项大奖,成为“天坛奖”里为数不多的国产作品之一。

  影片导演刘智海是永嘉县碧莲镇人,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教授、副院长。此次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的前夕,本报记者联系上了他,并就他的电影创作、幕后故事、成长历程等进行了一次线上采访(以下记者简称记,刘志海简称刘)。

  《云霄之上》

  一场关于信仰的表达

  记:请谈谈《云霄之上》这部电影的拍摄契机,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刘:《云霄之上》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也是一部浙产电影,由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出品,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拍摄这部电影是由各种各样的契机推动的,但真正促使我决定拍这部电影的原因,是无数默默无闻的普通红军战士坚定的信仰和生命意志打动了我。故事讲述了在1935年中国发生的一次军事行动,依照历史事实,我们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了艺术化的创作。

  在战争废墟的慷慨悲歌中,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殊死搏斗。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

  这是一段“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英雄史诗,是一群拥有一颗伟大之心的普通人,众志成城,忠诚使命的革命故事。电影没有选用传统战争片的主题和叙事模式,而是将人物融于山水之间,以黑白自然光影真实反映一名普通战士的战争经历与成长心境,探讨战争下有关生死的哲学议题,并借助色调的变换,展现角色面临生死的内心抉择。

  记:您觉得这种哲学探讨在艺术创作当中是否重要?

  刘:我觉得非常重要。选择用一群普通士兵来呈现战争的残酷和战争背后人性的深度。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立意?其实如果要真正理解“云霄之上”的含义,就必须明白“云霄之下”是什么。云霄之下是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历史是由广大的普通群众书写的,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和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将历史的奇观推向高处。而高处就是云霄之上,那里有人心中的渴望与光亮,当大家怀着一颗不安的、躁动的心决定打破人生的困境,那一刻产生的力量能带你冲破云霄,直奔光明。《云霄之上》是一部非常低成本的战争艺术电影,这部影片的诞生是我跟团队们对电影语言的一次探索,希望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和电影理念,其中也包含着我对人生困境的态度——即使生活在漆黑的山沟里,依然保有仰望高空的动力,大风可以吹起一片树叶,但没办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困境中,我们要积极求变与挣扎。

  我一直相信艺术创作是引导观众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必须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生产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先锋、自由与美学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像《云霄之上》这样的故事在全国来说都是很普遍的,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除却那些我们熟悉的名字,也有这些普通人的牺牲,他们身上爆发出的某种信念的力量,也是我们生活可以汲取的一种能量。

  记者:电影《云霄之上》因独特的艺术创新,受到海内外各大电影节关注,并在此次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载誉而归,对这样的成绩您是怎么看的?

  刘:当然很高兴,这要感谢我们的团队,这是一部我们美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长片处女作,当中克服了很多困难。电影筹备用了三个月时间,拍摄用了一个半月,节奏可以说非常紧凑,主创们不仅不计报酬,还主动自掏腰包为电影贴钱。演员也全部来自浙江,洪启辰的饰演者陈伟鑫来自浙江演艺集团,毛肚子的扮演者陈文元来自浙江传媒学院。除此之外,《云霄之上》也得到了很多影视大咖的鼎力相助,像我们的总监制是著名导演、制作人徐小明,监制是著名导演万玛才旦和崔斯韦等等,还有很多人的支持和信任,大家不计回报的付出,才用情怀和激情创造了这部电影。

  云霄之下

  一种关于自我的选择

  记:您是如何踏上电影创作这条道路的?

  刘:说起来也有点“阴差阳错”吧,我最早是学画画的,受我六哥的影响比较大,但是最后他没有学成,因为当时家庭条件不行,画画也算是一项昂贵的支出了。我在家中排行老幺,在哥哥姐姐的帮衬下学上了,也一心想考美术学院,但是阴差阳错考上的是北京电影学院,不过我本身对电影也很有兴趣,因为小时候没有什么多余的娱乐活动,最期待的就是去碧莲镇上看电影。

  那时候镇上就一家影院,父亲在世的时候,还有哥哥姐姐都有带我去看的,印象最深的《少林寺》《佐罗》等等,在当时可以说都是掀起过时尚风潮的,学武术、穿运动裤喇叭裤等等,还有那个佐罗蒙眼的面罩。人类是着迷于“相似性与认知”的物种,电影在它所有的形式中为我们提供了摹仿他人的途径。观众从观看演员表演中获得“身体和有表现力运动之中的愉悦”,在如此寓教于乐之中,我们也学起电影中角色的动作与穿着,和同伴打闹玩乐,电影陪伴我度过了一整个童年。

  进入北电以后,我在学习电影上很顺利,也觉得很新奇,顺理成章就一直往这个方向发展了。之后我又取得了武汉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和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创作与理论的双硕士,这些年在影视创作学术和实践方面也一直都有作品在发布,希望推动诗性电影的学术研究与受众审美普及。

  记:您刚刚提到了镇上的影院对您影响很深,那么除此之外,您对于家乡还有哪些印象?

  刘:其实自从我外出求学以后,就一直留在外地发展。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回到家乡的机会很少了,只是每年清明会回去祭祖。这些年家乡的很多事情都是听哥哥姐姐他们告诉我的。

  但是永嘉山水丛林中幽深的诗意是我从小的记忆,大自然展现深层的生命力使我有深切的感受。小时候我还常听老一辈说着村里流传的红色故事,比如隔壁邻居家的谁谁就是哪位红色英雄的后人之类,很羡慕、很崇拜。而且当时学校里也经常春游组织我们去红十三军纪念馆,还有沙头那边的烈士陵园去参观,接受身边的革命历史教育,就会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所以我对红色革命这块一直比较关注,也有受小时候的影响。

  拍摄《云霄之上》也有一点圆了自己小时候的“红色梦”的感觉,我们永嘉有着很浓厚的红色革命历史,许多的祖祖辈辈,他们甚至可能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我们现在拥有的都是他们用生命去换来的,和平时代的我们,希望他们的故事,能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被记住。

  记:近些年永嘉一直在发展旅游,同时也做了许多艺术项目的尝试,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刘:楠溪江的山水,是我最难以忘怀的故乡记忆,也是最好的艺术品,我也经常有跟别人推荐,可以去楠溪江看看。我觉得只要这山水还在,山水中的人民的精神还在,艺术自然会在此生发出来。在旅游开发上,把握好这个“主心骨”,我想也一定能吸引一批向往的艺术家前去,让艺术的氛围慢慢浓郁起来。

  记者手记:

  面对人生困境积极地求变与挣扎,刘智海想通过《云霄之上》传达给观众的理念,或许也正是他的人生写照。小学二年级,经历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靠打零工拉扯7个兄弟姐妹长大;后来,为了自己的绘画梦,他曾五次报考美术院校,四次落榜,一度与中国美术学院擦肩而过,但在自己的执着与努力之下,也开启了自己崭新的人生……

  在联络采访时,刘智海一度很犹豫,觉得这样太过高调,因为在云霄之下,他自认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但云霄之上,他自有一个宽阔的世界舞台,而舞台的中心活跃着的——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和对他人的真诚。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