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写作就是发现。
这话最早出自弗兰纳里·奥康纳一篇名为《短篇写作》的随笔之中,意在说明许多作者在写作时不知自己写到了哪里。而我认为,依据此话,在写作中,我们需打开思维之潮的闸门,伸出向内、向外的两条发现之线。
现象或者个体是文学表达的由头,而写作则需创作者从这些现象中挖掘其内在精神本质,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正如伊萨克·迪内森所说:“不折不扣地准确陈述,是对写作唯一的道德要求。”这里的发现要求创作者有着超越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创造笔下一个新的重塑世界;而这一要求也是写作的困难所在。
那为什么说写作就是发现呢?在伊萨克·巴别尔的短篇小说《莫泊桑》中,关于小说写作,叙述者说了这么一句:“没有什么能像一个位置妥当的句号一样,带着如许力量直刺人心。”写作是将精神化作动人心魄的力量,而发现则是其中精神的来源所在,二者如影随形。倘若只是一味的发现而不写作,那任何美好转瞬即逝,如同指缝中漏下的水,一去不回。倘若只是凭空臆想而从未去观察身边事物,那写作不过是些穿靴戴帽的空洞说教,而丧失了其原本记录的意义,变成了浮于其表的一张白纸。而善于写作的人,他不仅仅是生活的观察者、记录者,更应对所获的信息予以辨认思考,以期有所发现。
发现是向内向外的两条线。韦斯特曾言:“写作包围着你。”发现于外,我们需保持对社会的高度敏锐,从繁杂琐碎的生活点亮赋予写作意义的火光。就如王开东所说:“源头的石头决定河流的流向。”我们需打破思维定式,用好奇之心关心周围,希冀寻觅触动心弦的一剂良药。一位作家曾经将写作定义为“路过时眼角所瞥到的”,身处社会之中,我们仍需抱有矢志前行的远大理想,志之所趋,发现也许就在下一个转角得以“瞥见”。而不仅是写作,创作的过程大抵相似。正如李子柒拍摄的短视频,其中记录中国农村“小桥流水人家”式的生活,正是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探寻和发现。
发现于内,是对自我的发现。刘勰曾经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自我的发现的字面意思是需要“自观”,即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成语“文如其人”,读者从一个人的文章虽不能看到完整的他,但仍可从只言片语中感受其片段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写作中对人精神世界的合理关照显得超乎必要,人性永远是文学表达的核心主题,帮助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文思不绝,做到狄奥根尼所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哲学”。
写作时,我们应留心生活点滴,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拓宽与人的交际面,发觉不同人的精神世界中的人性所在,从生活的横断面俯瞰,达到“自由在高处”的境界。
永嘉中学2018级高三(3)班王妍善
指导老师 陈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