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了不得,永嘉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出了两名科学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1 00:20:00 作者:厉梦瑶 字体:

  日前,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从22个领域和176个子领域,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国内共有5272名科学家上榜。

  其中有两名科学家——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系的讲席教授陈建飞和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胜勇,不仅都是永嘉人,还出自同一个家庭。而在国内新闻一次次在网络上刷屏后背,除了家人朋友圈之间的转发,这俩人却鲜少接受过采访。

  是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这样的人物?他们的科研之路又经历过哪些波折?近日,记者连线了正在南方科技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忙于学术研究的陈建飞和陈胜勇,还相继采访了他们的二哥陈建良和八妹陈秀琴,力图在他们自己和众人的描述中,还原出两名科学研究者的成长历程。

  前沿科学探索者

陈胜勇

  陈建飞和陈胜勇都很低调。记者联系上俩人时,前者一直致力于土木工程及松散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后者则正在探索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谈及采访,两人不约而同地要求“简单点”。

  受疫情影响,兄弟俩已经一年多未碰面,对这次榜单的共同入选也是在家族群里发布消息时得知,彼此没有特别去问候。因为平时很忙,工作间隙,两人简短地分享了自己取得的科研进展,并表示希望这份面向全球的榜单能方便组织更多研究团队,以便日后在科研方面做出更多成果。

陈建飞

  哥哥陈建飞是两年前回到国内的。此前将近30年时间,他都在国际著名的英国高校学习任教。从1996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后,他曾任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及爱丁堡大学准教授,直到2019年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成为海洋工程学科带头人。

  在此期间,陈建飞出版了一部已被翻译成中文、韩文、波斯文的英文专著《FRP-strengthened RC structures》,发表过期刊与会议论文300余篇,为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理论奠基人之一,还获得过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CE)历史最悠久的霍华德奖章(Howard Medal)。

  弟弟陈胜勇的轨迹则显得更为奔波。2004年,他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是前往西班牙萨拉哥萨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后又分别在德国汉堡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教授。目前是天津理工大学副校长,也是天津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与系统”特色学科群负责人。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胜勇先后主持过国家级重要项目7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200多篇论文。其中IEEE Transactions期刊论文50多篇、高被引论文累计20篇,5次获国际最佳学术论文奖;在Springer、科学出版社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著作10多部英文,发明专利100多项。

  因为各自研究的方向不同,兄弟俩在彼此课题上的共同语言并不多,也很少有过交流。但当谈及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因,弟弟陈胜勇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受哥哥陈建飞带来的影响。“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上大学的时候,他已经在英国了,在科研这块给了我很多指点。”

  而当把俩人的经历从遥远的记忆中拼凑出来,会发现,虽然各自的成长轨迹略有不同,但两位科研之星的诞生,与他们成长道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紧密相扣。

  农民的孩子

  陈建飞和陈胜勇的老家在永嘉沙头镇的珠岸山村,父母祖辈都是种地为生的农民,用陈建飞的话说,是“大字不识一个”。而和绝大多数年少就展现出过人天资的天才少年不同,在兄弟俩的童年印象里,各自的成绩都只能算“名列前茅”,但不是“拔尖”。

  那时他们家里一共有8个兄弟姐妹,五个兄弟里,陈建飞排第三,陈胜勇排第五。“小学都是在村小里读出来的,初中就到渠口的济时中学。”在二哥陈建良的回忆中,他们家里几个兄弟姐妹都是这么过来的。

  “我跟建飞年纪相仿,都在60年代出生,那时只能用穷来形容,八口人就靠我父亲种地养活的。”陈建良表示。不过,虽然每个人都吃不饱穿不暖,但上学却始终是他们家人心中的头等大事,这一表述也在陈建飞和陈胜勇那得到了印证。

  “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学费什么的不用我们操心,但是也没有逼过我们学习,就是能读多久就读多久,父亲也从来不喊苦喊累,两个人省吃俭用,一个个把我们送到学堂的。”陈建飞强调。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陈茂光,一直以来靠的是言传身教。在珠岸山村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他发动群众集资投劳、修水库、建电站、办学校,不仅从没领过村集体的误工补贴还常常自掏腰包,有一次替村里办事,为了省钱,舍不得坐车,就徒步60里前往上塘。

  而在子女的教育上,他们能想出最直接的激励办法,就是“谁成绩好谁就能吃到一口肉”。也正是在这种最简单的奖励机制督促下,八个兄弟姐妹在学习上都很认真,其中一共有5人拿到了大学以上文凭,这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而除却父母的影响,哥俩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他们走到现在的关键。70年代末陈建飞第一次参加高考时,因为营养不良体检不合格没能被学校录取,随后半年在永嘉中学借读,靠自身学习的毅力,考上了浙江大学,成为当年的县高考状元;而陈胜勇考上浙江工业大学机械专业后,不仅自学计算机成功报考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研究生,并用自己的时间学英语,准备托福考试,去国外继续攻读计算机专业。

  “学习这块相对比较自觉吧,因为也没有人约束,学习的时候就是要保持专注。”陈胜勇表示,自己的求学之路还是比较顺利的,特别是在几位哥哥姐姐的帮衬下,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不少,而他得到的关怀和支持也相对更多。

  相比之下,陈建飞则是在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任何一个决定都是未知数。“上大学之前,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上塘了,汽车都没见过,做科研更是想都没想过。”陈建飞说。

  不一样的眼界和经历却让兄弟俩不约而同地朝外走去,但他们与家乡的联系也从未间断过。过去父母健在时,连结他们的更多是父母,现在则还有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每天早上五点出去干农活,放羊割草,做完再去镇里上学,大概五六公里的路,上完学要去镇上买四五十斤的盐,背回来在村里卖……一回想起来都是这些苦日子。”陈建飞向记者回忆说,因为整个童年都在农活和上学中度过,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细枝末节似乎都被岁月无情抹去了。

左一四弟陈建胜,左二陈建飞,中间大哥陈修楚,右一陈胜勇,右二陈建良

  “怎么相处的?我一下子都有点想不起来,不过给哥哥们写信,倒是写了好多次。”在陈胜勇的印象中,自己懂事以后已经很少能和哥哥们碰面,在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年代,一纸书信成了漂泊四海的家人们维系血缘的纽带。

  “讲外面的世界,他们的见闻,还有问家里的状况,关心我的身体,什么都会说。三哥在国外写信最多,有时候一星期就有一封,他知道爸妈很节省,有时候还会偷偷给我寄钱,不想我吃苦。”最小的妹妹陈秀琴反映。

  在对彼此的回忆中,遥远的兄弟姐妹开始变得具体。

  陈建飞因严重营养不良落榜,在外地当兵的大哥陈修楚得知后,省吃俭用定期寄回粮票,让他一个人从顿顿番薯吃上了一整年的米饭。这件事让他至今过意不去,“当时妹妹还得了小儿麻痹症需要治疗,家里正是很困难的时候。”

  而在他大学开学前夕,二哥陈建良想送弟弟一程,为了等一趟车,在上塘陪了他三天。陈建飞至今不知道的是,比他大三岁的二哥实际上也要开学。“我是自考上了中专,送完弟弟后已经比报到时间晚了两天,那时交通极不方便,一路靠着搭载货车、轮渡、自行车,赶在第三天才抵达学校的。”陈建良在采访中透露。

  而陈胜勇则是在长大后才开始“认识”哥哥和听说他们的故事。“他们很早都离家求学工作,兄弟几个有几十年没在一起生活,彼此还是有点陌生。”而等到他也离家,陈胜勇才体会到哥哥那股思乡的情绪。

  和小时候一样,如今,他每年还会收到来自哥哥陈建飞的节日问候,那种不是简单发送的祝福贺词,而是一通电话,嘘寒问暖,就像过去的书信一样,平淡而珍重。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交流也很方便,什么时候想联系了,天南海北我们都会聚一起。”说话间,陈胜勇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见面聚会,到那时候,他们会暂时搁下科学前沿的问题,去讨论更多关于家庭的事情。

  链接:

  ?该榜单由斯坦福大学的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发布在Mendeley Data平台上。基于Elsevier Scopus的数据,使用了如下六种关键指标综合评估进行打分:总引用量;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单独作者;单独或者第一作者;单独、第一或者最后作者的文章引用量。

  ?这份榜单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共约16万名,涵盖文、理、工学科,分为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

  ?需要说明的是,该榜单本意并非用于学者排名,而是从科学家视角多维展示科研状态的一种探索,提供一个面向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的衡量指标。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