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镇街社区   ->   大若岩动态   ->  正文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氛围日渐厚重,村民的精神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小若口村:菜地里“种”出小康村

发布时间:2021-01-17 21:12:42 编辑:郑万云 字体:
核心提示:眼下,正值隆冬时节,大若岩镇小若口村北部连片的菜地里,种植户们忙着锄草、翻地……他们都是小若口村的村民,这片近500亩的蔬菜地寄托着大家奔康致富的希望。

  眼下,正值隆冬时节,大若岩镇小若口村北部连片的菜地里,种植户们忙着锄草、翻地……他们都是小若口村的村民,这片近500亩的蔬菜地寄托着大家奔康致富的希望。

  现年71岁的陈嘉权种菜已有20多年了,如今还种有3亩地,“收成好时,一年收入能达5万元”。在他记忆里,小若口村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村民敢于开创新局面,由传统的种植水稻改为种蔬菜。如今,村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三层小洋房,就是第一批村民种植蔬菜赚钱盖的。

  种菜致富,盖起排排小洋房

  走进小若口村,仿佛来到了一个处处能闻到果蔬清香的乐园,绝大部分地里都呈现一片收获后的景象,只有少部分的地里还种着越冬的油冬菜等蔬菜。为什么都要种蔬菜呢?正在地里翻土复种的陈康生夫妇给我们算了这么一笔账,“种一亩水稻,如果除去人工,还要倒亏,不如去打工;种上经济作物,一年四季辣椒、茄子、玉米、香葱等连着种,一亩赚8000到1万元。”尝到甜头的陈康生,今年打算再种一亩玉米。

  “1996年我们就拥有了温州市二线蔬菜基地。”在村民中心,小若口村党支部书记陈丐顺饶有兴致的谈起村里种蔬菜的发展史,上世纪,小若口村经济薄弱、并不富裕,是一个不起眼的偏远乡村。这一乡村的美丽蝶变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末说起。当很多村还在为经济发愁时,小若口的村民已快人一步,利用生态环境加上吃苦耐劳,种植优良蔬菜,销往温州市区,创造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陈丐顺介绍,当时他们村的田地基本上种满蔬菜,有的村民还承包了临近乡村的田地种植。“地里一年到头都不会是空的,村民想方设法多劳作,多赚钱。”当被问及村民致富的秘诀时,陈丐顺意味深长的说:“脱贫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这里的村民都是起早贪黑,即使日晒雨淋也要去地里干活。”

  但挑战总是会来临。虽然小若口村的老人们很珍惜这块牌子,但却没能看到蔬菜种植的辉煌篇章。随着第一代种植户的老去,年轻一代村民弃地不种,纷纷外出务工,曾经的“温州市二线蔬菜基地”不可避免走向下坡。虽然蔬菜种植面积减少到只有400亩,但户均收入仍然有3万多。怎么依托蔬菜种植产业,建设集餐饮、采摘、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村,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成为陈丐顺上任后的思考方向。

  全域旅游,有梦就要去追逐

  发展农旅项目,小若口村拥有天然优势。小若口村位于大若岩镇东部,素有大若岩镇“东大门”之称,也是大若岩景区的入口,因坐落在小若山之口而得名。南临“坦五”公路,北接41省道南复线,是小楠溪一带上下的必经之路,熙熙攘攘,交通便利。

  走在小若口村,水牛塘溪虽窄,但水流却很清澈,弯弯曲曲、银链一般在村落里流淌,河面上倒映出岸边的树丛。凡是去过小若口的人,无不对村里的河流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村的变化太大啦,可以说是焕然一新!”“每天生活在景区一样的地方,心情也特别好。”不少村民纷纷感叹,通过近几年来的积极建设,村环境绿化、道路硬化及河道亮化等工程逐一完成,精神生活品质明显好了。

  午后,村民们端着拉链头、搬着板凳陆陆续续从家里汇向休闲长廊,有饭后散步的,有聊天唠嗑的,还有修剪花木的,各个都玩得不亦乐乎。“以前这里是个大水塘,又脏又臭,没人愿意到这边来。现在好了,清淤换水,修建长廊,不仅环境整洁,时不时地还有表演看。”村民陈青媚告诉记者。

  而在长廊的另一边,趁着天气好,陈永杰手持剪刀,正在给花木进行修剪。退休后,陈永杰夫妻便一心一意在家种花养草,见休闲长廊附近每天聚集很多村民,便将自家的花木搬出来装点。“现在有了闲,也有了钱,没事就养养花农村的生活不比城里差。”陈永杰说“这几天夜晚气温低,还有给他们穿上衣服,可不能冻坏了。”

  对此,陈丐顺流露出笑容,他说,不管是常住的村民还是在外经商的村民,对村庄建设非常热情,都愿意出钱出力,河道整治、路面硬化、栏杆建设等项目上出一份力。村民也期盼,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来临,有梦就要去追逐。

  村办公楼,发展的一个缩影

  “美丽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旅游,是小若口村唯一的出路。”陈丐顺说,单纯靠蔬菜产业种植很难有突破性提高,必须提高产业附加产值,招商引资,把人和资金吸引过来,才能实现下一个“小康目标”。

  这几年,小若口村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投入同时,也一直致力于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2017年,我们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办公楼和文化礼堂。”村里的上一届书记陈云生说,在这个文化礼堂里,小若口推崇的乡贤文化陈列其中,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在文化礼堂里召开村集体会议,村民、各基层工作人员及村干部在此商讨工作,交流探讨分享工作经验。每年正月初七,出嫁的女儿回家,都会在礼堂里举办演出活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氛围日渐厚重,村民的精神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近年来,该村每年都有老人捐出寿宴费用10多万元用于老人事业、助学公益或村内公用设施建设。

  “我当书记30年了,这个办公楼可以看得出我们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刚开始当书记时,村没有办公点,就在我家开会。之后租了村民半间房、一张八仙桌开会。再然后就在祠堂、在供销社,直到搬到现在这个地方。”陈云生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小康生活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他清楚记得,直到2016年底,村集体经济账户余额还只有52983元,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变成了200多万元。

  “这是我们村的安置房项目,总共32套,用于无房户和困难户认购或向社会公开出售,预计村集体收入可达200万元。”陈丐顺指着眼前的工地,满怀希望。还有生态公墓建设项目,自来水水质提升改造项目……2021年,小若口村人在走向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好。

(作者:潘益风 郑光义)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