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社会热度   ->   民家热线   ->  正文
绝尘的山水在,不老的古村落在,悠然的蚱蜢船儿在,楠溪人家的流水光阴不会走远行吟在神秘时光隧道里的楠溪古村落

发布时间:2020-11-25 21:44:12 编辑:周艺 字体:
核心提示:隐于野,归向山水田园。古往今来的多少人们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烦忧,志趣在明月清风的桃源世外。千百年来,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国家4A风景区、中国长寿之乡永嘉楠溪,也许就是这样着悠然惬意的诗与远方。

  隐于野,归向山水田园。古往今来的多少人们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烦忧,志趣在明月清风的桃源世外。千百年来,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国家4A风景区、中国长寿之乡永嘉楠溪,也许就是这样着悠然惬意的诗与远方。

  如同山中宰相陶弘景隐居楠溪大若岩天下即第十二福地陶公洞(纪念陶弘景)之后,其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齐高帝劝其出山,而诗人则淡然作答:岭上多白云。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红尘世俗的名利,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但在他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陶弘景笃信老庄哲学,对人生持逍遥态度,与陶渊明崇尚自然、淡泊致远颇有殊途同归的心灵契合。

  陶公洞只是局限于个人的研修,那么楠溪“群隐”或忘情山水的人们,又将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编织对生活的向往呢?

  永嘉县拥有228座古村落和3561处古建筑,数量全省最多。它们好像被岁月遗忘在山水之间一般,保留着最原始,最古朴的气息。青瓦黄墙,满园梨花。宁静幽美,古村似在沉睡中,不为尘世而忧。想逃离烦恼的时候,不妨随性步入任意一幅画卷,享受短暂的心灵之旅,宁静悠长,简洁纯粹。瓯江山水诗路”探秘楠溪古村就在“叠叠云岚烟树榭,弯弯流水夕阳中”的现实写意里,轻轻地撩开神秘的面纱,静静地讲述行吟在没被时空肆意切换掉的光阴故事。

  揭开古村之谜:“钟山月落草堂幽”

  楠溪古建筑具备“统一”的和谐美。“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北宋欧阳修(一说南唐冯延巳)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常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建筑的延绵无尽。一路漫溯,寻访历史依稀可辨的踪迹,乡土文化、建筑艺术、风水宗族等人文印记,则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楠溪古村落的庭院呀,究竟深几许呢?委实使身临其境的人颇费思量。

  从晚唐、两宋、元代起繁衍生息开来的村落,意想不到的是至今还保持着最初的模样:鸡犬相闻,清丽古朴,迂回在时光隧道,氤氲弥漫。

  重檐悬山式的“车门”,是南宋时留下的原物,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的宋代建筑珍品;白墙黑瓦的房屋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民居、宗祠、戏台散落其间,无不彰显浓郁的南宋遗风。 “文房四宝”苍坡村始建于五代末期,始祖李岑为躲避战乱,从福建迁来定居。南宋年间,李岑的九世孙李嵩邀请当时的国师精心策划,重新布局建造,形成如今“文房四宝”的格局:村口的东西两方,各挖一方水池,起名为“砚池”;水池旁边,有一条4米多长、削凿成墨条形状的条石,就是“墨”;村中主干道呈东西走向,长约330米,东头指向一座形似笔架的山峰,这条街被命名为“笔街”;村子四周用鹅卵石砌成围墙,形成一个方形,就是一张方形的纸。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成为传承千年耕读文化的写照。

  望兄亭与邻村方巷“送弟阁”遥相对应,见证的是一段兄弟情深的佳话。南宋初年,苍坡李氏七世祖李秋山与同胞兄弟李嘉木自幼感情深厚。在成年分家之后,兄长李秋山一家搬到方巷村,弟弟李嘉木仍住在苍坡村。每日干完农活,黄昏后总要在其中一家小聚,道家常、话农桑、谈史论文、吟诗作赋,直到深夜才罢。离别之时,无论相聚在哪家,一方总要把对方送至村口,目送过河,直到对方到达对岸村口,举起手中的灯笼以示平安,才各自转身回家。天长日久,兄弟俩觉得每天这样相送似有不妥,于是商定在各自村头修建一座亭阁,在亭阁夜聚分别后,一方在亭阁中等待,另一方到达后在自己这边的亭阁中举灯示意即可。900多年过去了,穿越时空,青瓦木制的望兄亭依旧在那里远远望着对岸的送弟阁,恍若昨天。

  同在岩头镇的“七星八斗”芙蓉村古韵依然。之所以得名“芙蓉”,是因为村西南面的山峰上有3座高崖,其形状、颜色如同3朵含苞待放的芙蓉。日暮时分,芙蓉村的水池里倒映着这3座山峰的身影,微风摇曳时,犹如水中盛开的婀娜芙蓉。

  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貌似与世无争,古村落的寨墙就有与来犯之敌抗争的象征。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在族人陈虞之的率领下,与元兵激战,当他们弹尽粮绝的时候,陈虞之用黑布蒙住战马的双眼,跳崖身亡,部下也相继仿效,战况惨烈。元兵进村以后,纵火洗劫村寨,致使芙蓉村几近破灭,直至元末明初,在历经了上百年的时光愈合之后,芙蓉村才渐渐恢复元气,人们才开始重建家园。

  整个村落坐西朝东,呈正方形,按照天上星宿与地上人间相对应的观念,天人合一,以“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星”指的是道路交汇处的方形平台,“斗”则是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七星”呈翼轸分布,“八斗”则为八卦形分布,阡陌交通,水系纵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七星八斗”布局美观,隐喻上可纳天上星宿,下可佑子孙人才辈出,如繁星璀璨的美好心愿。此外,“七星八斗”格局的实用性也很强。平日里,“星”用来张贴发布各种消息,“斗”则用于储存生活用水;如果发生战争,“星”就是最好的指挥台,而“斗”不仅为村民坚守村落提供了储水保障,还可以防备敌人实施火攻,加上环村建有一人多高的卵石围墙,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防备一般盗匪绰绰有余。

  宋代的温州,是一个状元集聚的地方。北宋到南宋,温州竟然出了26位文武状元,可谓个个都是天之骄子。南宋时期,一代名臣、状元张九成曾在温州任知州,而他的得意门生、史上最年轻状元之一汪应辰或许是受老师的影响,晚年隐居岩坦屿北,在温州留下了一段文脉,永嘉楠溪自此有了“溪山邹鲁”的美誉。屿北书香传家,先后曾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10名贡生,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汪应辰和胞弟汪应龙,及次子汪逵都是进士出身,汪应辰、汪逵父子都曾官至吏部尚书。

  每一座民宅都有自己的名字,这在楠溪江古村落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楠溪状元村屿北始建于唐代中叶,原为徐姓聚居地,南宋时吏部尚书汪氏兄弟为躲避秦桧迫害,隐居于此,后遂成为汪氏族人聚居之所。汪氏祖先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将村子布局成莲花形,而饱受战乱之苦的汪氏先祖出于防御的需要,在街巷的规划上错综复杂,还给村子留下了两道城墙、一条护城河。正是由于村子的防御性极强,这里曾经作为浙南地区革命根据地,红十三军领导人、革命烈士谢文锦就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村口的那座“屿北武装起义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

  《永嘉县志》载:明时“布衣状元”朱墨癯为花坦村人。他绝意功名,归隐林下,创办了凤南书院,学生王瓒在凤南书院三年,明弘治八年乙卯(1495),考中举人。翌年春,中进士第,试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又擢升为国子祭酒,官至礼部侍郎,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继王瓒之后,朱墨癯又收纳了朱谏、唐纳等,相继成名。明孝宗御笔赐封朱墨癯“溪山第一”匾额。朱墨癯逝世后,其得意门生吉安知府朱谏曾过钟山下先生旧庐,祭拜神主,并赋诗云:“蕙帐风情桂子秋,钟山月落草堂幽。鹤声半入青冥去,旧日门生已白头。”

  朱墨瞿(1438-1519)名道魁,字守慎,他是永嘉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朱墨瞿少年时天资聪慧,才识过人,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这一年全国大比之年,朱梅瞿上京赶考,在考场上几场考试,轻松自如。主考官陈加林把朱梅瞿的文章看了又看,文采过人,爱不释手。把试卷带回家再看,看后把试卷放在床账背上,心想状元就定朱梅瞿。第二天,陈加林主考官改卷,把朱梅瞿考卷忘记了,金榜题名,朱梅瞿名落孙山。朱梅瞿去看榜文时,朱梅瞿榜上无名。朱梅瞿去问陈加林主考官,陈加林才恍然大悟,把朱梅瞿定头名状元的事忘记了。他歉意地向朱梅瞿说:“下次科举来考,他当主考官,把头名状元给他”。朱梅瞿愤怒之极,拂袖而归,后因为朝廷化解诸多疑难,钦赐“溪山第一”。现如今,花坦凤南书院的遗址犹存,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古代浓郁的耕读文化与朱墨癯这一代巨儒名贤生前身后的趣事轶闻,如今仍为大家侃侃而谈。

  以深厚的耕读文化为背景,以环境和风水思想为基础,再融入诗意的山水情怀,从而构筑出的建筑奇观。它们有着相似的外表,却又各自孕育出不同的内涵,值得后人去找寻和发现别样的意蕴。

  发现古村之美:“水如棋局分街陌”

  吉祥之地,山水之居,做足了智山乐水文章。北宋时,温州长官杨蟠在一首诗里这样描写楠溪山水与古村落的亲密:“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

  楠溪流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并造就了瓯越文化,至今仍保留着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及宋、明、清的古塔、古桥、古亭、古牌楼等名胜古迹。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筑,选址讲究,规划严谨,风格古朴,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是中国四大民居之一。较为突出的有岩头、枫林、苍坡、芙蓉、花坦等村,均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楠溪山水造就了无数的杰出入物和灿烂文化。从唐朝至清朝,永嘉一共有过604位进士。两宋时期,曾经出现辉煌的“永嘉学派”、“永嘉四灵”,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2001,我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授予“入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永嘉昆剧作为昆曲中的重要代表,成为全入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楠溪名人履迹、诗文著述丰富。历史文化名入王羲之、颜延之、谢灵运等曾为永嘉郡守。南朝陶弘景、唐朝张子容、孟浩然,宋朝陆游、叶适、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简庵、朱步墀等也都曾游历过楠溪,并留下名篇佳作。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任永嘉郡守期间,遍游永嘉山水,遂使楠溪成为山水诗的摇蓝。而后打卡大咖纷至沓来,让包括古村在内的风土人情一次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谢灵运《石室山》(即今永嘉大若岩)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垌郊。

  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

  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

  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

  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

  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

  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

  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苏轼《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

  百亩新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夸。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纵饮坐中遗白帢,幽寻尽处见桃花。不堪山鸟号归去,长遣王孙苦忆家。

  陆游《至永嘉》自来福州,诗酒殆废。北归始稍稍复饮。至永嘉无日不醉,诗亦屡作,此事不可不记。

  樽酒如江绿,春愁抵草长。

  但令闲一日,便拟醉千觞。

  柳弱风禁絮,花残雨渍香。

  客游还役役,心赏竟茫茫。

  古时风骚满永嘉,当下楠溪又如何呢?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方泰斗):我最爱楠溪江的乡土建筑。(2005)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南方泰斗):我去了多瑙河,船上放着《蓝色多瑙河》的歌曲,但河水是灰色的。我就想起了楠溪江,楠溪江是蓝色的,比多瑙河好得多。(2010)

  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向全世界宣告:楠溪江是很美的。(1991)

  李世宏(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阳春三月到温州,去了趟楠溪江,真是太美了,真正的山水田园、古村群族、耕读文化、长寿老家,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一下的好景点。(2017)

  体验古村之魅:“都说仙境楠溪江”

  三百里的楠溪江弯弯曲曲,36湾72滩,江流柔曲多姿,缓急相间,收放相济,江湾、浅滩、深潭、洲、岛、泉、池应有尽有。楠溪流域有许许多多美丽而独特的奇岩、幽洞、飞瀑、滩林、古村,构成了风景秀美、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的景观,为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园区。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群的人文景观也吸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的驻足。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莫言来永品永昆、读古村、游楠溪。苍坡古村是行程的第二站。他轻轻地踩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慢行,小桥、流水、人家,恬静悠远、纯朴自然,虽经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在楠溪漂流时,莫言似沉浸于青山绿水的慢生活中。随后,一首七言诗《游楠溪江》便徘徊在江面上,诗中提到:“青山巍巍绿水长,都说仙境楠溪江。”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也是似诗如画楠溪古村写照。它们把当地山水的清纯灵秀、儒雅散淡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潇洒、秀美的中国画。走进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村落,穿越历史,捕捉先人生活意韵的记忆片段,体味正在远去的耕读民风和挥之不去的情怀。活动在那条街,那条路,那条溪,那座桥,那田间和地头,楠溪老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将成为游客镜头里的一个个故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楠溪古村落为主的人文纽带,成就了一幅山水之画,开启了一条诗路之源,演绎了一首文旅之歌,谱写了一部永嘉之史。看永嘉昆曲,尝永嘉麦饼,漫步在灯火璀璨的丽水街,亲身体验永嘉夜娱、夜游、夜展、夜食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成了时下年轻人最时髦“夜生活”之一。

  华灯初上,灯火阑珊。走进丽水街花亭、丽水桥、琴山戏台,凄美婉约的曲调、古典曼妙的身段,把永嘉昆曲《牡丹亭》选段演绎的惟妙惟肖。每当夜幕降临,丽水古街常态化运营的“游园惊梦”,实现了永昆从舞台到实景的转变,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离丽水街不远的“长滩岛”,滩头烟火、爵士演出、夜幕派对、美食小吃等诸多内容让游客流连忘返。从东海音乐节、四季楠溪COART艺术营、星巢音乐营,到楠溪江“两岛两村”,从汇聚了各色乡土百货的乡村夜市,到铺设了诸多精品民宿的百里楠溪特色民宿,这些琳琅满目的“夜产品”,让永嘉美丽乡村夜经济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元素,全面打响“夜游楠溪”品牌,使之成为永嘉旅游新的“引爆点”和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永嘉依托楠溪江山水、田园、古村本底,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开发培育国际、时尚、年轻的夜间文旅产品,打造具有楠溪江特色的夜间文旅IP,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之路。特别是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打响“夜游楠溪”品牌,打造中国最美夜市,振兴文旅消费市场,取得明显成效,7月份以来,楠溪江夜间游客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70%以上。

  为打响“日游楠溪江,夜宿桃花源”的诗意栖居品牌。永嘉精心谋划楠溪江高铁站旅游综合体等6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培育楠溪云岚养生中心、屿北古村落文化旅游区、南陈温泉小镇、岩头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旅游产品和项目,重点打造谢灵运山水诗画游、古村落文化寻踪游、舴艋舟古韵乡愁游、陶弘景福地养生游等四条诗旅融合专线。

  永嘉以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登石门最高顶》等25首诗中提到的足迹为重点,打造“跟着谢灵运游楠溪”山水诗体验游线路5条,并结合楠溪江文化旅游节推出“跟着谢灵运游楠溪”优惠活动,10月31日-11月10日期间共接待游客66.78万人次,游客团队211个,迎来旅游淡季的客流小高峰。仅今年国庆期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88.89万人次,同比增长19.8%;旅游总收入10.22亿元,同比增长24.18%。

  探索古村之觅:“能使江山似永嘉”

  弘扬古村落文化,耕耘在路上。鹤盛镇鹤阳村是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后裔的聚居地,后人继承谢灵运的衣钵,从宋朝到清六百年的时间鹤阳村诗人辈出,先后有38位诗人,作诗229首,是当之无愧的温州诗人第一村。

  值得鹤阳人傲娇的是,宣德皇帝曾赐诗三首。电视剧《大明风华》,开篇就是一位画家在给宣德皇后画像。这位画家就是为宣宗“独见爱重,恒侍燕闲”的首席艺术顾问谢庭循。如谢敬撰的夏日《即景》六言绝句对仗工整,耕读气息浓郁:竹簟高人睡觉,水亭野客挥觥。帘外薰风燕语,庭前绿树蝉鸣。而谢道宁的“春雨桑麻相映绿,秋风禾黍接连黄”展现的是农家田园原生态,通感微妙,更为后人所追捧。在鹤阳诗村,正在酝酿建造谢灵运馆,盘活名人效应,打造人文景点,未来类似的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永嘉各地。

  对于现代人来说,古村落便是依恋的人文老家,但愿不会消失,永远也不会消失,让人们保存一腔感恩,一份敬意,一抹静静的遐想,不时地浮现着那种无比亲近的诗意:梨树荷塘星剪影,不期风雨一村秋。

  没有清清活水的滋养,或许就衍生不了中国最美的古民居之一的楠溪古村落。汪曾祺诗作《楠溪之水清》在复古中赋予新意,耐人寻味:

  楠溪之水清

  欲濯我无缨

  虽则我无缨

  亦不负尔情

  手持碧玉杓

  分江入夜瓶

  三年开瓶看

  化作青水晶

  在楠溪山水护佑和共生下的古村落到底又走向怎样的诗与远方呢?走进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的首个站点——永嘉站(省数字诗路e站永嘉体验中心),水系交通图、诗人行迹图、遗产风物图、名城古镇图和哲学学脉图等“五幅地图”以别具一格的“数字”形式呈现在游客眼前。通过3-5年的努力,永嘉将全力推进“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地”打造工作,擦亮“中国山水诗的摇篮”文化金名片,将永嘉打造成为瓯江山水诗路文化研究的先行地、文旅融合的样板地、大花园建设的示范地。

  诗路的灵魂是文化,永嘉做强山水诗路文化IP,成功举行2019浙江省诗路IP开发推进活动暨楠溪江文化旅游节,摘得全国第23个、浙江第3个“中国诗歌之乡”荣誉。今年,永嘉举办中国百名文化记者山水诗雅集、中国诗刊社“青春诗会”“国际山水诗之旅暨山水诗发祥地温州‘48小时诗意旅行’”等国家级诗坛盛会,开展“墨香温州”——楠溪江山水诗名家作品邀请展等,让诗歌唱响永嘉、融入生活,进一步打响“楠溪江文化旅游节”品牌。

  率全省之先启动省级数字诗路e站IP开发永嘉体验中心项目建设,通过文字、影像以及VR、全息投影等先进科技手段,构建成虚实结合的永嘉诗路数字化平台;投资58亿元的楠溪云上温泉度假区被列入省“五个千亿”实施计划……永嘉积极梳理和推进省级数字诗路e站、楠溪云上温泉度假项目、亨嘉文化创意园等2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将山水诗资源和产业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

  今年永嘉积极梳理亿元以上诗路文化带重点项目,申报项目分别为永嘉红十三军红色教育基地一期、岩头历史文化名镇项目、永嘉瓯窑博物馆与遗址公园建设等3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8亿元。永嘉突出传统耕读文化的体验和交流,将民宿打造融入到芙蓉村、苍坡村等宋文化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人文习俗中,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区,“楠溪江宋文化特色民宿带”初具规模。目前永嘉共拥有230多家精品民宿,并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

  永嘉按照浙江省“做优诗路文章、助推大花园建设”、温州市打造“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的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12310”旅游发展思路和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地”部署,永嘉深入挖掘“中国山水诗摇篮”品牌的价值内涵,打造数字化文旅融合新样板,实现“文化为魂、产业落地”。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创新提炼“SONG”文化概念,以江南宋村、音乐小镇为核心载体,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速“两山”转化、推进全域旅游,实现山区经济绿色崛起。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朝阳说,永嘉学派、非遗文化、古村文化、瓯窑文化、红色文化等优质资源犹如散落在楠溪江畔的珍珠,经过有机的串连,创新提炼成一条“SONG”的“珍珠项链”。S是指以“山水诗”为代表的“诗歌”文化;O是指以“瓯瓷”为代表的“瓯”文化;N是指以“南戏”(永昆、乱弹)为代表的“戏曲”文化;G则意指以“古村落”为代表的“耕读”文化。同时,“SONG”既是“宋”字的拼音,也是“歌唱、诗歌”的英译,可谓古今兼容。一方面,苍坡、芙蓉、屿北等古村落,以及永嘉学派、南戏故里及耕读文化,其核心无不体现宋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所谓诗歌,诗是文学,歌是音乐,因此永嘉突破了诗的概念,为瓯江山水诗之路赋予音乐之路的新型IP。

  S、O、N、G代表的四张永嘉专属IP金名片,再加上宋文化和音乐这两大永嘉特制IP,“4+2”的IP组合设计,寓意用宋+,音乐+,为永嘉传统文化旅游赋能,将是永嘉今后一段时期内端出的文旅“大餐”。

  永嘉县原来也叫双溪县,指的是大小楠溪(民间叫大源和小源),也有两头尖尖中间为拱圆竹蓬的蚱蜢船儿(也叫舴艋舟)。原本沉寂多时的蚱蜢船儿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重新从源头村出发,在央视镜头里唯美“行驶”,成为永嘉楠溪文旅融合的亮点。犹如李清照诗里的双溪舴艋舟那样。“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楠溪两岸人们的乡愁同样萦绕心头:永嘉乡贤返乡创业,5年108个项目,总投资达1166亿元。

  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绝美楠溪古村落,在烟雨斑驳淋漓的水汽弥漫中,若明若暗,色彩愈发微妙而意境丰富,宛若一幅幅古朴的江南水墨画卷。专家认为,古村落是楠溪的五脏六腑,承载着厚重的底蕴,张扬着非凡的生命力,不是在开发中保护,而是在保护中开发,尤其是一座座在古村落以外的老屋逐年成建制地消失,不仅仅是一声叹息;能否把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有特色有价值的老屋给它们搬个家,搬出十个八个“乌镇”,然后把写给这方土地的山水诗的意境努力还原为情景,如此的独一无二岂不应了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古永嘉基本囊括了现温州,现永嘉继承了古永嘉的衣钵,历史渊源流长,于是谢灵运和他的超级粉丝们成就了中国山水诗的摇篮。《与周生》就是李白的作品: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康乐即谢灵运、江亭即温州江心屿江边谢公亭。在温州江心屿西塔山下东南滨江处,一千多年前原有一古石亭。晋代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期间,平时常常游览江心的孤屿,并在亭中观景。后人为了纪念他,命名此亭为“谢公亭”。在楠溪注入瓯江处的楠溪江大桥畔就有谢灵运的塑像在,所以“谢灵运”既属于温州,又归类永嘉,天赋异禀、“才高一斗”、自命不凡的千古俊杰,作为瓯江山水诗路的代言人,舍他其谁呢?陶弘景的“岭上多白云”是如何的悠哉了得,其实,古村落何尝不是一片片“白云”呢?再过千年,它们如能依旧“年轻”,那就对得住苏轼的千古赞叹“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回应得上孟浩然的无比期盼“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楠溪江在历史上一直叫楠溪,温州城里的老人也习惯称这方水土的人为楠溪人。溪比江小,没有其波澜壮阔,当地人还是愿意叫楠溪,楠溪的名字和古村落一样含蓄或似曾相识,成为岁月静好的心灵栖息地,在那里闲游,在那里发呆,在那里你什么都可以不去想就能慰藉一切的疲惫和烦恼。

  春花落,秋叶黄,只要绝尘的山水在,不老的古村落在,悠然的蚱蜢船儿在,楠溪人家的流水光阴就不会走远。

(作者:汤海鹏 廖大志 范海国)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