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人文   ->  正文
潜心十春秋 修志启未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24 15:04:32 作者:胡艺罗 字体:

  永嘉县二轮修志工作自2010年启动编纂以来,至今年,历时十载,进入终审阶段,即将定稿出版。该志41编,计数300余万字。

  在这三百多万浩如烟海的文字里,有着一拨又一拨县志编纂工作人员少有言说和难以尽述的艰辛。每一个篇章的修纂背后,是他们严谨求真的精神、着眼久造的眼光、甘坐冷板凳的态度去完成。他们说:“希望每一个数据、每一句都能经得起推敲。”

  近日,本网记者走进县地方志研究室,采访了几位参与编纂的工作人员,了解那些与青灯黄卷相伴,默默付出的修志人的背后故事。

  地方志文化历史悠久

  永嘉是千年古县,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从1500多年前南朝刘宋时期编修《永嘉郡记》开始,永嘉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县志修编。

  对于永嘉人民来说,一部2003年出版的县志最为熟悉。而第二轮县志是对前本县志的延续,该书时间上限起于1991年,下限至于2010年。该志记述范围以2010年永嘉县行政区划为准,适当涉及在外创业有较大影响之永嘉人所涉区域。终审稿涉及300多万字,由图照、综述、大事记和专志组成。专志分设41编,208章、729节、并附有802张表格、440余张照片。

  全书系统反映1991—2010年永嘉境内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题,充分体现民营经济、城乡统筹发展、区域文化的永嘉特色和时代特征。

  第二轮修志工作于2011年正式启动,并成立县志编辑部。据介绍,县志志稿来源,包括承编单位提供初稿、查阅复印档案资料、实地探访核实信息等。从初审的形成3册、44编、558万字的县志初稿,到复审稿的4册、40编、216章、334万字再到如今的终审稿形成,历经艰辛。

  县志办主任谢向荣告诉记者,“县志编纂的工作是艰巨的,难就难在资料残缺、散失,收集起来很艰难;难就难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写进志书的资料须真实可靠,还要求每一处文字讲得清楚,给人一目了然的感受。最终实现打造一部可信、可用、可读的精品良志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修志人高远:同事眼中的永嘉“活地图”、“活字典”

  在县志办的一间办公室,《永嘉县志》副主编高远正忙着第二轮县志的最后核查工作,与同事在细究每个古音字所对应的古体字。

  2004年,高远加入县志办这个大家庭,没赶上第一轮县志,但幸运地参与了第二轮县志的编纂。此次共参与十二编专业志的编写工作,涉及到乡镇概况、永嘉民俗、自然环境、经济综合管理、方言、宗教等。

  在同事眼中,高远是永嘉的活地图,许多不懂难解的地方常会和他商讨。为了拍摄永嘉县树红楠,他们也是第一时间询问了高远。“原徐岙乡就存有我县最古老的县树红楠,不仅年代久远、且古木参天,最能代表县树的风貌。”高远很快给出了答案,并与同事一同前往。因地处偏远,驱车需要两个多小时,还需当地村民探路,走一路山路,十分艰辛。据了解,县志办的编纂工作人员,为了拍摄到到所需的最佳照片,多次探访某地,也是常事。

  在高远看来,不少乡土的历史和文化,必然会沉淀在乡土的山水市井之中,以及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里。需要编纂者走乡串户,访贤问老,力求任何一条信息和线索都是真实可信的。

  而在编纂的期间,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的《永嘉金石志》《永嘉方志》《永嘉历代文献选》也相继产生。如《永嘉金石志》中,在县域内的荒山野岭、古墓残寺中寻找曾有的、仍存的片石只字,让这些遗物在风雨无情、社会发展、建设日新的时候得以保留,这不仅表证我县的文化特性,也补足当时编纂的《永嘉县志》中所涉及的相关史料,一举多得。

  “在编纂县志的过程中,你还能看出这二十年历史的关键词是什么。”高远给记者先卖了一个“关子”,后对此解答。在其所负责的篇章里,在这二十年的时光里,城乡建设、人均收入、公路设施都有着巨大的改变,社会经济发展迅猛。

  高远直言,要说一个地区的改变,最为直观的就是房子、道路的变化。县志翻开的第一页,就是能看到编纂者精心设计的对比图,二十年前后瓯北、上塘等地的城建面貌,城镇盖起了高楼大厦、山乡建成了通车公路。

  再如乡镇概况篇中,瓯北经济指标和人均收入的一表格中,瓯北作为我县的经济强镇,在1992年的瓯北镇人均收入仅1308元,到了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19063元等。而整个永嘉的一些经济指标,在脱贫“摘帽”后,才开始成倍增长。

  高远表示,县志里的一些纪实数据表格的背后,藏着的是永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段历史。1991年—1995年永嘉还是处于贫困县,1996年永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经济开始增长,直到2003年起我县瓯北获得全省百强镇,经济发展更有了质的飞跃。

  高远表示,修志记述了某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修志是一件相当“得志”的事情,虽然想要编纂一本精品县志常会让人觉得郁闷愁苦,但非常有意义。

  修志人黄方波:对每个人,每件事,每个字都要负责

  在离县志办办公的地点不远,就是编纂工作人员黄方波先生的家。

  黄方波原在新闻工作岗位工作四十余年,热爱文字,退休后从事编史修志、著书立说工作,帮助有关单位和个人主编或参编书刊10多册。 2011年县志办有关负责人多次邀请,聘请黄方波参与二轮《永嘉县志》的编纂工作,分工负责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传媒旅游、人物等9编专业志的编纂。

  被县志办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黄老师的他,虽年过七旬,但修志的热情依然,不仅白天上班修志,晚上、双休日经常加班加点。在县志办工作人员看来,黄老师是有着“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有着敏锐的经济社会思维的素质,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无私奉献。

  2014年,黄方波老师突患心血管疾病,曾在编纂工作时发作过。但为了完成修志人物,仍带病坚持工作,为县志编修存史作贡献。

  修志人都知道,资料是修志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大量详实的资料,很难编纂成书。黄老师在编纂《永嘉县志》文化编时,除了搜集县档案馆和承编单位档案室有关资料外,还十分重视在图书馆和报刊中寻找资料。因其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十分重视剪报,在他的家中书房内积累了几十本报刊影视资料,有关于教育、科技、文化等分类装订20多本,罗列清晰,整齐有序。

  这些资料在编纂县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编纂《科技编》《教育编》《文化编》《传媒编》时,协助了承编单位从《温州日报》《永嘉报》等报刊上摘录了3万余字的资料,经筛选核对后在有关篇章中记述。

  方志修编务必真实,最怕核实不清就下笔。即使黄方波老师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坐在家里、办公室编纂,但也因一些资料有待核实,会选择下乡核对志稿。如《永嘉县志》人物编补遗人物吕渭英(曾任福州知府等职,曾创办罗溪学堂),原稿祖籍是永嘉罗溪,还是安徽不清,是否入志有争议。为了核对清楚事实,2019年5月25日至12月22日,他先后5次去罗溪村吕逸溪家查阅宗谱,向罗东小学知情人了解,后又到温州市区纱帽河看吕渭英故居(于园),并通过吕渭英裔孙吕人坝提供的温州博物馆收藏的吕渭英科举履历表,从网上购置《吕渭英家谱》,确定吕渭英祖籍是永嘉。

  通过编纂县志,了解永嘉县在1991一2010年之间20的变化。黄老师认为教育变化尤为明显,教师队伍扩大,文化素质提高(全县中学高级教师有700多人),再是校舍大改善。其他卫生、文化、传媒等也变化很大。如1991年前,全县只有县广播站,1991-2010年,创办永嘉报(今日永嘉前身)、永嘉电视台、调频广播电台、永嘉网等,永嘉新闻事业发展迅速。

  “修志是职务行为,虽经艰难曲折,清苦艰辛,却也是分内之事。”黄方波将这段经历视作自己人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他说,修志人应该凭着心中的信念,耐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用手中的笔杆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写下注脚、求真存实、精益求精,留存时代的最真实的记忆是编纂人的共同信仰。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