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其他新闻   ->   外媒看永嘉   ->  正文
温州日报:永嘉有“四灵” 雁山有“七贤”

发布时间:2020-07-02 15:12:07 编辑:郑万云 字体:

  温州古称瓯越、东瓯,又名永嘉,历代人才辈出。南宋时期温州在学术上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诗坛上出现了“永嘉四灵”诗派;戏曲上首创了“南戏”……其中,“永嘉四灵”指的是四位“温州籍”的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因四人字号中均有一“灵”字,故得名。

  “四灵”中,赵师秀写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传为经典之作。“四灵”中的翁卷是唯一的乐清人,他的代表作《乡村四月》选入当代小学语文课本,是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这首古诗也代表了地方文化,是乐清引以为豪的点睛之笔。

  “永嘉四灵”在南宋诗坛横空出世,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与反响。“雁山书院”是明代温州著名书院之一。

  书院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原为藏书和修书之地,两宋以来,特别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永嘉”文风鼎盛。至明嘉靖年间书院盛极一时,这些书院多为当地知府、县令、名儒、士绅倡导或捐资创办,一般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构筑院舍,也有借用祠堂庙宇改建的。雁荡山的“雁山书院”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可惜岁月荏苒,旧址早已湮没不存。那么,明代“雁山书院”的创办者何许人也?

  《广雁荡山志》记载,雁荡山西内谷(今大龙湫景区)在北宋时曾建有天柱寺(十八古刹之一)。

  500多年前的明武宗正德年间(约1517年),年近花甲的乐清瑶岙人朱谏辞官回乡后,觅得一山之隔的天柱寺。因深爱山寺的清幽,令其子朱守宣在寺旁建了三间房屋,创办了雁山书院。之后10余年的时光里,朱谏在此讲学著述、接待亲朋好友。

  康熙《徽州府志》卷之四“歙职官”载:“朱谏,字君佐,浙江乐清人,进士,弘治十二年任。”

  “闻君书院雁山中,却在西岩第几重?何日青鞋访灵谷,白云端拜荡南翁。”“荡南翁”即朱谏,他是明代弘治年间乐清的三甲进士,为何正值青云直上之时,选择回乡隐居自号雁山主人呢?

  事件追溯到明代那场著名的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是事关皇权的争夺战。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宁王朱宸濠,于公元1519年在南昌发动叛乱,时任赣南巡抚的王守仁(王阳明)在吉安起兵,仅43天就擒获了宸濠。

  因朱谏任吉安知府时,早已觉察宁王宸濠有异图,于是广积粮、练士卒、固城墙,挖壕沟,预防范,暗中备战。朱谏辞官两年后宸濠果然反叛,因早有防范,王阳明“竟得其力”很快平息。事后朝廷论功行赏,王阳明认为吉安兵精粮足,城池坚固,平叛时无后顾之忧,是这次军事行动迅速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奏请朝廷升朱谏为分守庐陵道,而朱谏历经二十年宧海沉浮,看尽人生百态,谢绝了王阳明的提议,以年事已高为由提前致仕回乡。

  “偶不得于当道,即谢病归,归即杖策入山中。”朱谏回到家乡乐清,结庐雁山,俸资筑建雁山书院,桑榆晚景山水间,超然尘世外。

  朱谏虽一直担任地方小吏,但史料均记载其为官清廉、善政惠政,政绩显示了他的卓越才能。然明代中叶以后,统治者昏庸无能,权奸当道,政局动荡。最终“宁王之乱”平叛大功也没有得到明武宗的认同,王阳明遂选择急流勇退,直到明世宗即位,王才加官晋爵。

  朱谏的著作完整流传至今的仅为《李诗选注》《李诗辨疑》与《雁山志》。

  《雁山志》是雁荡山历史上第一部体例规范、内容完备的志书。清乾隆时列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存目。

  朱谏在《天柱寺改为雁山书院》中诗云:“毁壁颓墙只数椽,住缁流散是何年?西乾倏尔堙三宝,东鲁居然祀大贤……”

  天柱寺改为雁山书院后,书院内设有古今名贤神位。明·项乔《瓯东文录》中记载:“过雁山书院,见院门内山木湾环,问之,则天柱寺改为之也。中设谢灵运、王梅溪、李五峰、章恭毅、谢逸老、谢方石诸公神位,县征山寺田租,遣校官春秋祭之,实自荡南朱公谏始”。可见最初“雁山六贤”的名单里,谢灵运是排在首位的。只是后来增入了胡彦卿和朱希晦(朱谏七世祖,元末乐清瑶岙的隐逸诗人,雁山三老之一)。增两位本地籍的乡贤,减去了谢灵运。

  公元1527年朱谏之子朱守宣(湖广郴州知州)将六十晋六高龄的父亲接回家奉养,至此天柱寺废址,建雁山七贤祠祀:北宋兵部侍郎胡彦卿,南宋状元、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元秘书监李孝光,元朝列大夫朱希晦,明礼部右侍郎谢铎,明礼部尚书章纶,明兵部员外郎谢省,史称“雁山七贤”。

(作者: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