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其他新闻   ->   温州新闻   ->  正文
世界水日 带你揭秘温大国家级治水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9-03-22 14:47:31 编辑:高晓龙 字体:
温大国家级城镇水污染治理中心由赵敏教授主持。
由温大研发的“温大碧晟号”装备船停泊在南太湖,今年五月正式向蓝藻开战。
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模式可以将污水就地处理成生活用水。

  温州网讯每天处理温八高的生活污水465吨,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后流进了校园的景观内湖;瓯江口东部绿色小区的污水处理系统埋在地底下,一天能就地处理污水365吨,回流后可以冲厕、绿化……温州大学“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和利用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水体污染治理看似寻常,但它与核高基、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专项相同,都属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今年2月,项目所属的研发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为“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温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将建成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平台、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平台、污染河道治理平台、水环境公共检测中心和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今天,是第27个世界水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请随记者一起走进这个与水息息相关的研究中心。

  让污水就地处理“源分离收集模式,就是让墨水和水分开就地处理”

  “这个项目是温州第一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对我个人、对整个温州大学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温大能够承担这个项目,也标志着学校的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在逐渐提升,具备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的水平和能力。”温州大学校长、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敏教授说。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和利用技术研究和示范”课题由赵敏教授主持。历时5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取得了“多元化收集与生态组合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利用技术”这一标志性成果,也标志着温大在“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利用”关键技术领域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所谓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模式,就是让高浓度污水进行生态生物处理,让低浓度污水进行成本低廉的简易处理,同时实现中水回用。“普通的生活污水可分为1/3的高浓度污水和2/3的低浓度污水。如果它们分别对应墨水和水,那么传统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就是让墨水和水先融合再处理。想象一下,直接从源头让墨水和水分开就地处理,处理难度、成本都会下降许多。”赵敏介绍,处理出水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可作冲厕水、绿化用水、市政用水。就地处理模式不需长距离管网搭建,减少了管网渗漏的可能性,并通过长水力停留时间和生态方法减少了污泥处理的需求,与传统集中处理模式相比,具有节地、节材、节能、节水的优点。

  除了源分离收集模式,成果的另一大亮点是生物生态技术的耦合工艺。研发成果取两者之长,在工艺组合上达到一个平衡点,先通过地埋型生物处理设施进行预处理,再进行生态处理。

  目前,研发成果已在温州、重庆、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地得到应用,并入选了住建部颁发的《海绵城市适用技术和产品名录(第一批)》和《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

  “如何将这项成果全面推广开来,让更多地区的水生态得到直观改善,这是我们要花力气去实现的。示范工程的建设是团队争取过来的,以后的推广更要继续争取。”赵敏表示,接下来团队将积极对接温州的瓯飞围海工程等新开发区,助力温州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城市建设。

  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项、国家973专项课题1项、863课题1项、及国家级和其他项目100余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及各类奖励80余项,获授权专利60余项,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40篇,在温州等地建设了农村等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和河道治理工程50余处。工程中心赵敏教授、郑向勇副教授入选浙江省“剿灭劣V类水”首席技术顾问、“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专家,井芹宁教授等10余人次入选温州市“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专家、温州市“剿灭劣V类水”技术顾问。工程中心与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技术研发。

  向蓝藻正面开战“就像冲击装在袋子里的葡萄串,既让袋子破掉、让葡萄串变成一粒粒葡萄,还保证不把葡萄弄破”

  在南太湖静谧的河流入口处,停泊着一艘由温大研发的“温大碧晟号”蓝藻喷射处理研发试验船。

  这艘船长17.9米、宽4.6米、重8吨,是来对付蓝藻水华的。蓝藻会在夏季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有恶臭味的浮沫。大规模的蓝藻暴发被称为水华,会造成水质恶化,严重时鱼类会大量死亡。

  “温大碧晟号”将在五月份开始试验,向蓝藻“宣战”。

  蓝藻个头小小,却很难对付。使用化学处理方式具有副作用,如果用超声波等物理处理方式直接破坏掉蓝藻细胞,又会释放出毒素。

  “这项技术的先进性在于,以精确的喷射速度、冲击力度将蓝藻团聚体打散成单个细胞,使其可以成为浮游生物可以食用的食物,解决了浮游动物难以破坏蓝藻团聚体鞘膜进食单个细胞的问题,同时又不破坏蓝藻细胞壁释放毒素。”蓝藻喷射处理试制研发项目负责人郝爱民博士用一个生动例子形容喷射冲击物理处理技术的精确,“就像冲击装在袋子里的葡萄串,既让袋子破掉、让葡萄串变成一粒粒葡萄,还保证不把葡萄弄破。”

  蓝藻喷射处理研发装备“温大碧晟号”所采用的技术,由温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井芹宁自主研发,曾获日本文部科学省“瞩目技术发明奖”和日本水库工学会“技术开发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日方在相关机理方面的研究尚未深入开展。

  工程中心研究团队在蓝藻富营养化发生机理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积累,主持了973课题和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定量研究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工程中心引进日本技术,自主研发了核心设备“蓝藻喷射击散物理处理装置”。由赵敏教授主持、中日政府间合作项目——温州大学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联合申报的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物理喷射分散技术处理湖库蓝藻水华的机理研究及应用”已获立项,将针对中国水域蓝藻暴发的特点开展治理试验与相关机理的研究,有望为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一种无外加药剂、安全可靠、成本低、处理效率高的治理方法,并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引领技术。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卓扬

(作者: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