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社会热度   ->   民家热线   ->  正文
记者体验120||时间就是生命 呼救就是命令

发布时间:2018-04-19 23:39:00 编辑:周艺 字体:
核心提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辆辆救护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以最快的速度去挽救病人的生命。他们没有固定诊室,他们的诊室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车祸现场、灾难现场、患者家里,每次露面都是风风火火。也许你和他们打过交道,却未必知道他们背后的艰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辆辆救护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以最快的速度去挽救病人的生命。他们没有固定诊室,他们的诊室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车祸现场、灾难现场、患者家里,每次露面都是风风火火。也许你和他们打过交道,却未必知道他们背后的艰辛。4月18日,记者来到县120急救指挥中心,体验120急救人员紧张有序的急救过程,体验他们与时间“赛跑”的生活。

 

  快速反应立即调度

  “喂,您好。这里是永嘉120,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8时30分许,记者来到永嘉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室,白班与夜班的工作人员刚刚交班。大厅里,来电声此起彼伏,2名调度员正紧张地根据报警电话迅速在电脑上操作着。调度科科长鲍晓聪告诉记者,每接到一个呼救电话,都要立即给事发地最近的120急救分站打电话进行派车出车。现在我县总共有14个分站,每天当班急救车19辆。

  “您好,永嘉120……请您把地址说清楚……”9时20分,报警电话响起,调度员汪晓鹤接到市民来电:黄田中学附近一名老人家突然出现不适,有呼吸困难、气促等情况,请求派车救援。调度员详细地询问报警位置、病人情况、报警人身份等相关信息,迅速确定急救站、下达出警任务。仅仅一分种,电脑显示救护车已经从黄田急救站开出。

  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在调度员面前,有2台电脑,一台显示正在处理的信息,一台电脑则显示着已派出救护车的行车路线。从急救站接单,出车,急救车到达现场,病人上车,到达医院,再到急救车回站,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急救车走到哪里,调度员在电脑上都能查到,随时掌握动向。”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王谦明说,在调度员的大脑里,仿佛都有一张“电子地图”,全县大小乡镇街道,在随着报警人说出的救治地点,调度员马上会在脑海中确定出具体位置,然后按照就近、及时原则,立即派出医护人员和急救车开展紧急医疗救治。

  一顿饭分几次吃是常事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电话铃声响起,调度员谷爱凤拿起电话,却无人回答,她对这样的电话已经习以为常。

  “我们一确定是骚扰电话后会立刻挂掉,但是也有一些无聊的人换着号码打。这种沉默的骚扰电话算是小儿科,有时会有一些无聊的人张口就骂,也有小朋友拨打电话进行恶作剧,也有老人机不小心拨出来的。”王谦明说,120急救指挥中心每天接到的电话有300多个,但是骚扰电话几乎占一半,这让他们很无奈。这些骚扰电话占用了市民共同享有的公共急救资源,极有可能因为占线让那些等待急救的患者打不进电话。

  同样是在高压下,较于调度员的快捷谨慎,急救站人员更多的是紧张有序。12时18分,在120急救指挥中心上塘站,驾驶员叶长源刚叫了外卖准备吃午饭,“丁零零……”电话铃刚一响起,调度中心指令东城街道一位患者要送去康宁医院,顾不上吃饭,叶长源立刻一个健步冲过去,大叫一声“出车了”。听到喊声,值班主治医师麻青和护士马上戴上口罩、手套,拿上急救箱,奔向急救车停车点,整个过程就两分钟。急救车刚驶出,调度中心又发来指令,说患者已经自行前往医院。他道了声谢,转头对记者说:“回吧,不严重就好。”显然他对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

  叶长源自我安慰,这顿饭分两次吃完,运气还不错。很多时候,他们刚端起饭碗,刚吃几口饭就接到任务,一顿饭分几次吃对他们来说是正常现象。

  每次出车就像打仗一样

  下午13时54分,叶长源接到调度中心指令,县人民医院一名外伤病人需要转入附二医进行救治。叶长源与急救医生金泽匆匆登车,来到县人民医院急诊大楼,车还未停稳,金泽已经第一个跳下了车,快步走到病人身边,了解病情发生情况。据介绍,老人是在家中不小心摔倒,被家人送到医院的。老人头部有外皮裂开,伤口出血不止。经过一番询问后,老人被抬上了救护车。

  伴随着警报声,救护车急起、急停,颠簸、摇摆,再经过各种超速、闯红灯,坐在车上的人仿佛是在跳舞,双手想不抓紧扶手都不行……而金泽则稳坐在病人身边,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并给病人注射药物,不时还要安慰两名随车的家属。经过半小时车程,救护车抵达附二医,一阵疾跑,向接诊医生介绍完病情和途中处理情况,金泽才松了一口气。

  “每次出车就跟打仗一样,虽然早已经习惯了,但每次回来还是不免觉得有点累。”趁着回程的空档,叶长源告诉记者,每天出车的频率不尽相同,现在春天,接的警要比平时少些。上塘站6名司机、5名医生,分两班,一班3天。72小时连续奔波在急救线上,一会儿是体力劳动者,充当担架工;一会儿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者,抢救病人;有空还要参与大型活动现场的医疗保障。他们最大的心愿是患者和市民的理解。他说,急救车在执行急救任务时没有红绿灯的限制,但是有些私家车不主动给急救车让道,这给急救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

  下午4时,记者体验采访快要结束,但急救人员的工作远没有结束。当夜间有伤者需要急救,他们还将在第一时间出诊。

(作者:潘益风)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