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乡土   ->  正文
丽水街乘风亭:古亭茶飘香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07 14:57:37 作者: 字体:

  七月初,行走在丽水街头,不时从乘风亭里飘出淡淡的茶香,便循香而去。

  坐在古亭里,喝着青草香味的伏茶,听当地老人讲茶的故事,讲“义以为上”的族规,时光也变得如此美好——

  五月秋先到,一年春不归

  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

  三百里楠溪江,在耕读文化及风水学的影响下,孕育出了岩头这座千年古镇,这里从古至今都重视义利并重,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精神在悠远的岁月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说起岩头丽水街,不只有故宅、长廊、美人靠和古树、古祠、老桥,更有一座“乘风亭”,先民在亭中置炉烧茶,并有专人烧茶免费供水,为路人避雨解渴提供了歇息之处,极大地方便了过路行人。

  盛夏来临,又到了喝伏茶的时候,乘风亭里飘来淡淡茶香。

  凭栏遥望风光无限

  (怡人的风景,淳朴的民风尽在两副楹联中)

  在一个有阳光的上午,记者踩着光滑的石子,沿着丽水长廊一路走去,一边欣赏丽水湖的美景,一边感受着店铺瓦檐延伸至湖沿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内涵。

  上午9时,长廊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人倚在美人靠上,店铺也还都关着门。长廊的尽头,左侧亭亭玉立一凉亭,上方书写着“乘风亭”三个大字。乘风亭呈方形,屋面歇山顶,铺小青瓦,亭子整体高于道路,设六级卵石铺面台阶,拾级而上,亭子面积约十多个平方米,有四大角柱、四大梁,梁上置方坐斗。三面设坐栏,供人休闲之用,西设石砌小矮墙,地面鹅卵石铺成菊花形。

  小小的亭子,前面是丽水湖,边上丽水街、丽水桥,旁边有一古樟树,此处风光旖旎,站在一旁便有凉风习习,“乘风亭”不言而喻。亭子里坐着两位老人在话家常,这样的氛围,再恬淡不过。迎门两只柱子上有楹联:五月秋先到,一年春不归。这地儿是有多好呀,炎炎夏日未至,凉爽秋天先到了。春天似乎到了这儿,就一整年都待这儿不想归家去了。亭中另有楹联:“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说的是这亭子原先是村子族中出钱,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在亭中放置柴米油盐,供过往外乡人歇脚吃饭之用。外乡人如经济宽裕,可自行在旁留点柴米钱,若不宽裕,吃好直接走人亦无不可,乡里人的热情好客,淳朴民风尽在其中。

  乘风亭在20多年前曾经遭遇过一场大火,除了梁柱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后来进行了全面修缮,目前保存较好。在过去的年代,这里是人们赶路歇脚的“加油站”,是村民聚会的“娱乐中心”,是乡间信息发布的“新闻中心”……如今,许多老人清早出去锻炼,白天就在亭子里消磨,看来往游客如梭,看孩子们沿街打闹,听几盘温州唱词,摆一摆龙门阵,一天安排也挺充实的。

  乘风亭里的人情味

  (烧义茶不能停,这是金氏家族传下来的祖训)

  乘风亭中有两个不锈钢的茶桶,一旁桌子上有自取的茶杯,不时有过路人进来接一杯茶水。这是岩头人一直保持着烧义茶的习俗。每年,从端午那天开始一直到重阳结束,每天指定一户人家烧茶,供来往路人免费饮用。对于古镇的人们来说,烧义茶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必须要坚守的文化传承。

  “烧义茶不能停,这是金氏家族传下来的祖训。”河二村老书记金路得,做了15年的村长,18年村支书。最早的时候,烧义茶是河一、河二、河三这三个村每户轮过来的,家里富裕一点的,就排在农忙的时候,家里紧巴的,村里就安排他在农闲的时候,均以气候为准,不得随意。三村的村老人协会提前把轮流烧义茶的时间和烧茶人的名字一一写好,贴在茶亭的梁上,还会在每个烧茶人家的门上,贴上一张事先写好了名字、日期的红纸“茶帖”。比如说,金某某烧茶五日、六月初二至六月初六。轮到烧义茶的家庭,都会把自己的这一天看得尤为重要。不但不能忘记,茶也绝对不能少烧。

  “最忙的时候,是夏季收割的时候,最多的一天要烧十几锅。”周彩微嫁到岩头已经30多年了,即便是隔一年才轮到一次烧义茶,她也已经烧了二十几年了。凌晨两点就要起床挑水烧茶,烧好后再从家里搬运到亭里倒入茶缸,水里加的是“花果垂”(一种草药),有清凉解毒利咽的作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举,5年前一度陷于混乱,差点无以为继。“老祖宗的光荣传统留下来给我们的,我们下一代,一定要把祖祖辈辈的事情传下去。”金路得、金统得、金学渊、金益四人挺身而出,把原先以户为单位摊派的烧茶变成了自愿报名,一般是烧5天或10天。他们从社会上筹得善款,鼓励做寿的人捐款烧义茶,为乘风亭装了自来水和电,购买电茶壶、茶杯、茶叶,让烧茶变得方便简单。自那以后,上报自愿烧茶的人总是超额,轮不到的人便心甘情愿地为他人打下手。

  重义是岩头人心中成了不成文的族规家训,就像记者手中这杯当地人都爱喝的凉茶,带有最朴质的青草味,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义以为上”的传承

  (当年“日过三千”的行脚商贩,换做了今日熙来攘往的游客;烧义茶的人,也传了一代又一代)

  乘风亭具体建于何年已经无从考究,可能是清朝中叶,也可能更早。据年逾七旬的金路得介绍,他从小就看到,亭子成了过往者必歇之处,每日亭内亭外日夜人不断,各地客商汇集这里,又在这里散开。

  岩头地处楠溪江腹地,丽水街是古道交通要冲,人来人往甚是繁华,特别是清中叶,从乐清湾盐场为起点,沿永乐古道翻山越岭涉水过桥,经岩头丽水街到小楠溪流域转走永缙古道直至缙云的贩私盐通道打通后,一队队疲惫不堪的担盐客,挥汗如雨,陆陆续续迈进丽水长廊,放下肩上的盐担。乘风亭成为他们最温馨的驿站,夏天亭子里有泡着暑药的凉茶,过路人可以免费喝茶。冬日有常年燃着的火塘,把随身带来的干粮热一热便可以果腹。或是点上一杆烟草,和相遇的行人扯上几句诸如农事种菜、猪牛羊、天气之类的闲聊话题,一身的疲劳也能消除不少。亭子的柱子上挂着的是一串一串的草鞋,行路人翻过脚底看看,鞋磨穿了,便取下一双穿上,也不必付钱。所需费用,或由人行善捐资,或由宗祠公田收入来支付,旧时的乡情和乡亲多么温厚。

  风雨沧桑的百年间,乘风亭见证了无数南来北往的旅人,带着各自酸甜苦辣的故事;行色匆匆的商贩,携着待价而沽的货物;风尘仆仆的挑夫,担着全家的生计和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个歇脚的地方,喝一口水、吸一袋烟,再继续茫茫行程。乘风亭也许深深浅浅地出现过在这些人的梦里,只为这长途跋涉之后、不曾索取恩惠的庇护。

  当记者收拢思绪时,丽水长廊已游人如织,已到中午了。来自萧山的户外爱好者“齐哥”循着茶香来到桌前,待打听清楚是义茶后,端起一杯一饮而尽,末了问了一句“真香,这是金银花吧?”

  此时,一直在亭子里自顾自玩耍的一位小姑娘,忙不迭用永嘉方言回了一句:“这是‘花果垂’”。她叫金静洁,12岁,就住在隔壁,喜欢打快板。她说,家中妈妈、二奶奶、外婆每年都有烧义茶,正直暑假,她也会帮忙倒茶;一到夏天,她不喜欢喝饮料,就爱喝凉茶;她还告诉我,亭中的楹联应该从右往左读。

  担盐客早已成为历史,乘风亭里喝义茶的人们,从当年“日过三千”的行脚商贩,换做了今日熙来攘往的游客,烧义茶的人,也换了一代又一代。对于乘风亭未来的经济来源,几位老人都很有信心,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士很多,会有很多人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去传承这种“义以为上”的精神。 记者 潘益风 实习生 吴南杰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