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社会热度   ->   民家热线   ->  正文
走进县劳动模范集体、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17-05-19 00:35:53 编辑:周艺 字体:

  不同于其他的科室,重症医学科(ICU)总是牵连着生死。这里收治的是严重创伤、脏器衰竭、重症休克、心肺脑复苏或大型手术后需要监护治疗的急危重病人。门外,是一群翘首以盼、心急如焚的患者家属,门内,伴着滴滴的仪器声,是协助病人与死魔搏斗的白衣天使。近日,记者走进了县劳动模范集体、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真真切切看到了危重症救治的战线上,医务工作者坚毅、忠诚、奉献的形象。

  每张床位就是一个“生命岛”

  在科室主任陈建朋的带领下,记者套上鞋套、戴上无菌口罩,“全副武装”走进神秘的重症医学科。走进病房,但见临窗并列排放着9张病床,患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病床配备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和治疗设备;仪器上闪动着绿光,身穿隔离服的医生、护士在不停地查看仪器上的记录数据……

  作为全县最早建立的ICU,仅有12年科龄的集体如今孕育着20颗火热、进取的青春之心。在这个集体中,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8岁,然而正是这种年轻,让这个集体迸发出有了争先创优、紧随时代发展的激情。

  与大家时常看到的穿梭于各病房间的护士不同,为防止外源性病菌感染,重症医学科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护士长余爱武介绍,现在的护士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孩子,她们在家中很少做家务活,都是父母的宝贝孩子。但在工作中,她们顾不得脏和累,要为重症病人仪器治疗、清理屎尿、擦洗身体。由于使用抗生素,大多数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失调,每天要进行五六次的大小便护理。再就以翻身为例,重症病人要及时翻身,不然就有可能引发并发症。但相对于不足50公斤的护士,为“大块头”病号翻身则成了护士们的“梦魇”,两三名护士合力为一位病人翻身的场景是病房里经常能看见。

  与死神赛跑他们要付出更多

  “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是我们重症医学科的责任。”陈建朋说,由于ICU所收的病人都是危重抢救病人,病人病情重、变化快,随时可能死亡。比如心脏骤停的病人,急救医师、护士、抢救设备必须马上到位并实施抢救,否则,病人脏器的损害就无法逆转。在这儿,奄奄一息的危重病人几乎随时随刻挣扎在死亡边沿,如果没有现代医疗技术和硬朗的工作作风支撑,结果是无法令人想象的,重症医学科就是医师和病人一道跟死神角力的“赛场”。

  ICU的危重病人什么时候入院是没有规律的,在抢救病人时,通宵不休息是他们的家常便饭,经常是为抢救一个危重病人一整夜没合眼,间隙时在抢救室里打个盹。在上班时间,你能看到,一路小跑的医护人员。下班后,由于危重病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他们也常常因为密切关注患者病情而没法好好休息。因为患者病情危重,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不厌其烦地跟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

  正是因为患者的病情呈现既“危”且“重”的特点,和其它科室的医护人员相比,ICU的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更大。为了从“死神”手里及时抢夺患者,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责任心和耐心。多年的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让他们身体大多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每个人都是病人的“临时保姆”

  人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团队更是让人钦佩。作为一个与死神搏斗的赛场,陈建朋说,没有陪人陪护的ICU是特殊的病房,一个小小失误往往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全,重症医学科看似繁琐的程序工作背后,则需要护理团队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每个人都是病人的“临时保姆”。

  比如,在ICU病房中,大多数的病人都需要每隔两个小时吸一次痰。经历了长期的封闭治疗,家人又不能陪在身边,ICU里的病患经常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甚至朝医护人员吐口水,不配合治疗,表现出谵妄状态。这时候,他们就会千方百计的讨好患者,喜欢听古词的,让家属带个收音机,护士定时开起来给他听。喜欢看电视,没问题,iPad带进来,我们帮你操作。

  “观念上一切为了病人,思想上尊重病人,感情上贴近病人。”护士长余爱武传授给团队的方法是,视病人如亲人,建立医护人员与病人一道共同战胜疾病“战友”般的关系,把家属和病人的不理解和误会降到最低。

  面对每一个危重的病人和焦躁的家属,面对随时可能处于的抢救状态、难以预料的各种意外,他们无法分身照顾自家的老人,无法陪伴成长的孩子,但是每当换上蓝衣,带上帽子和口罩,每一个人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每天繁忙而紧张的护理工作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在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短短的采访时间里,记者目睹了他们的忙碌,体验到了他们的辛劳,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团队的快乐!正如陈建朋所说:“救活一个生命就是救活一个家庭。我们不需要谁表扬,只要看到病人能动、能笑、能吃饭了,甚至是能大便了,就觉得自己很成功,这是种不能言语的情感。” 记者 潘益风

(作者: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