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乡土   ->  正文
蒋家四代人与一座亭子的故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28 00:04:00 作者: 字体:

  蒋家四代人与一座亭子的故事

  ——位于东城街道绿嶂垟的百年古亭近日换新颜。古朴的亭子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善举,已然成了蒋家的家风,代代传承

  春天的下午,太阳开始有点“毒辣”起来,蒋良龙和蒋必用父子俩坐在新修葺的亭子里,乘着凉,有说有笑地唠着家常,场面温馨。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东城街道绿嶂垟的百年老亭里,听今年76岁的绿嶂村村民蒋良龙老人讲述这个老亭与他家族的故事。

  兄妹六人集资修葺百年老亭

  黑瓦,白墙,木质结构,两边还特地铺设了方便村民休息的大理石板……这个百年老亭位于绿嶂村稻田中间,亭子前面有一条小的水泥路穿过,再前面不远就是楠溪江,一田之隔的后面便是41省道,背靠美丽的绿嶂山森林公园,修葺一新的亭子还是保留了原来的风貌,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蒋良龙告诉记者,这个亭子是1912年他爷爷蒋岩元建造的,至今有105年的历史了。经过风吹雨打,这几年开始破旧不堪,屋顶的梁柱都断了,出现了几个大窟窿,再也无法为大家遮风挡雨了,而且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他们兄妹几个一直牢记父亲蒋国清临终前的叮嘱:一定要把这个亭子修起来,并教育后人,要像守护家园一样去守护。2014年,蒋国清去世,享年92岁。老人在离世前,心里牵挂的,依然着日渐老去的亭子。

  今年过年,作为长子的蒋良龙,召集弟、妹共六人一起商量后,一拍即合,大家都愿意拿钱出来修葺亭子。于是兄妹六人趁热打铁,2月中旬就开始动工了。虽然他们也都是六七十岁的年纪,但是还是亲自上阵,还叫上各自的孩子也参与进来,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

  蒋良龙的儿子蒋必用已过不惑之年,他说:“我、我哥、小叔、姑姑、姑父、我爸,堂弟等,凡是听闻这消息的,我们都过来帮忙,有的去买材料、有的去请木工、有的平整地块、有的粉刷墙壁……各自分工,就想着把亭子早点修好,以完成爷爷的遗愿。我们用了50天的时间,就把这个亭子修葺一新了,如今这个亭子又恢复了往日热闹的场景了,附近的村民都愿意到这里来坐坐。”村民对古亭的美好记忆

  说起这个亭子现在的位置,似乎有点“别扭”,但是在过去可是交通要道上的“避风亭”。以前上到小楠溪、大楠溪,下到上塘、瓯北、温州,都需要经过这里。当时蒋良龙的爷爷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没有一个避风躲雨的地方,他自己省吃俭用,把钱拿出来,在这条人来熙往的古道边建了这个亭子。一到夏天,他爷爷还经常在这里烧伏茶,免费给过路的行人喝。

  今年70岁的村民潘太春至今还记忆犹新:“以前不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出行都靠走路,大家走累了,都爱坐在这里歇歇脚,还有免费的开水和伏茶提供。我们以前在山上干完活下来经过这里,也喜欢在亭子休息下,聊聊天。”

  65岁的潘丐美一直在村里种田,他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说:“这个亭子现在修起来好啊,我们这些种田的天热乘凉,下雨可躲雨,累了休息就来这里,之前亭子破败了,我们都没地方去。”

  公益善举代代传

  打小,蒋良龙就听他父亲蒋国清说,他爷爷去世前,也这样叮嘱,若有一天亭子坏了,就要及时把它修起来,不要在乎几个钱,这是给大家行方便。蒋国清在世时,牢牢记住了他父亲的叮嘱,没事就经常来亭子里看看,坐坐。当时亭子还没有出现断裂。当他去世前,又把这个接力棒交到了大儿子蒋良龙兄妹手里,他们也一直谨记至今。

  蒋良龙说:“这是我们几代人的心愿,修亭子花不了多少钱,却能为大家遮风挡雨,我们就觉得很值得。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好好教育子孙多做善事,让他们也要一代代的接好这个接力棒。”

  “这边都是农田,亭子坏了后,除了干农活的,其他村民都不来这边走了,现在亭子修起来了,很多村民饭后,也都喜欢绕到这里来散步,累了就在这里坐坐,大家聊聊天,挺惬意。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就感觉,我们一家人做的事特别有意义,我也会把这种好事继续做下去。”蒋必用深有感触地说。同时他也表示,当他们这一代老了,也会把接力棒交到孩子们的手里,继续传承蒋家的家风,延续这份善。

  在村民那里获知,从蒋必用的太爷爷开始,蒋家几代人都热衷于公益事业。近几年,凡是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请蒋必用义务负责监督,因为把事情交给他们很放心。记者 富玲燕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