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乌纱船:曾经的交通工具转身成了艺术品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27 23:57:01 作者: 字体:

  在今年的温州文博会上,我县民间艺人方宝有携他亲手制作的乌纱绿眉毛船模型一亮相,就受到参观者啧啧称赞,就连温州市有关领导在参观时,也为他制作的乌纱船模型的精致工艺点赞。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位民间艺人方宝有,听他讲述了他和乌纱船的故事。

  乌纱船模惟妙惟肖

  近日,记者在瓯北五星工业园区一厂房空置的车间里,见到正在制作乌纱船模型的方宝有。只见整个船长1.75米,宽0.5米,船身两头翘起,里面甲板、船舱、桅杆、帆、锚、舵等船的配件一应俱全,船上的配件都是可以活动的,整个模型十分的逼真。 “这次这个乌纱船是有个单位预订的,现在整个船已经基本做好了,就剩下油漆了,油漆一漆就更加好看了。”方宝有笑眯眯地说。

  这个船模是完全按照真船的尺寸按比例缩小制作的,你看船头的锚是用来固定船只的,锚悬挂在一个可以滚动的木棍上,两人合力滚动木棍就能把在深水中的锚拉起来;这个甲板的下面是船舱,有上下两个船舱,船舱里面分别分生活区和货物区,上面船舱门必须要是滑动式的,这样海上风浪大不容易被吹走,下面的船舱门则没有这么讲究了;连着船身的下方是可以活动的舵,是用来掌握船只的方向,一般是船老大掌握的……”方宝有见记者过来也很得意地介绍他的作品以及他制作的过程,说到不理解时,他还现场动手示范给记者看。

  在木头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他说,模型里面用的是樟木,外面用的是杉木。杉木材质轻、韧性好,用开水烫一下,让它“软化”一点。接着,微微转过一定弧度,钉牢,这样才不易断不易裂。而没有经验的船匠则难以掌控角度,船可能造得没有这样精致。

  做工如此精细,看得出老人为此花了不少心血,他告诉记者,他不会绘画图纸,只会简单的草图,做船模都是靠记忆和经验制作完成,从选材、制作、木工、组装等都是他一个人完成,每天都要忙碌七八个小时,完成一艘船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与乌纱船的不解情缘

  对船只的构建这么熟悉,又这么了解,做的模型如此逼真,没有几十年造船经历很难做到。方宝有是三江箬隆村人,乌纱船是过去村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方宝有从18岁开始就离开家想学一门技艺用于生计,于是去了乐清的一家大的造船厂工作,跟着乐清白象的造船名师黄岩千学习造船技术。

  “大船要做的瘦长点,小船要做的宽点,船的比例一定要掌握好,我第一次做乌纱船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由于船底不够深导致船太轻了,整个船都浮在水面上,没办法行驶,后来在我多次请教了师兄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方宝有回忆当年的造船经历,还是记忆犹新,他做学徒的时候他就特别爱钻研,所以学的比师兄弟们都快,20岁的时候已经可以独挡一面了,他说他造了很多船,但是最喜欢的还是乌纱船。

  随着铁皮船的广泛使用,木船使用日渐减少,39岁时,方宝有收起了手艺,到鞋厂工作至今。他说,子女没人对这手艺有继承的意思,曾经收的三个徒弟也都转行了。但是,他与乌纱船的缘分没有因此断了,近几年,他又“重操旧业”,开始做起了乌纱船模型,由于他的模型十分逼真,经常得到了周边人的称赞,现在还经常有企业和船模爱好者找他订制。

  村民记忆中的乌纱船

  乌纱船是上世纪70年代左右行驶在瓯江流域的一种船只。一艘乌纱船,也曾经漂洋过海,把瓯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到西方,早在清朝时,瓯瓷已经远销东南亚、阿拉伯地区,但是现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说起乌纱船,今年61岁的三江箬隆村村民周忠龙也对它很有感情,他曾经也是一名造船工。他说:“当时我家特别穷,就想着要有一门手艺,就去原黄田观下村去学习造船技术,乌纱船有大小之分,大船可以出外海,如上海、宁波等地。小船的话,出到温州、平阳、瑞安、洞头、玉环等地。”

  周忠龙会造船,但不会开船,62岁的三江箬隆村村民方光辉可恰恰相反,当年他是船老大,回忆起年少时开着乌纱船买农粪的事依然清晰,他说:“当时村的农粪非常的缺乏,而农作物生长又需要肥料,他们都要从外地去购买,当时乌纱船用的最多是运输农粪。他经常和生产大队里的人一起去洞头买农粪,一般一趟来回都要三四天的时间,我们都会把米、柴火等备足了才出发。”记者富玲燕/文 陈胜豪/摄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