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镇街社区   ->   上塘动态   ->  正文
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奏响学习新乐章

发布时间:2017-03-27 20:45:31 编辑:郑万云 字体:
核心提示:上塘城南社区团委书记黄铃月现在多了一项工作,一周里总要抽空到社区居民学习点进行巡查,因为每到上课时间,教室里总会挤满赶来听课的人。

  上塘城南社区团委书记黄铃月现在多了一项工作,一周里总要抽空到社区居民学习点进行巡查,因为每到上课时间,教室里总会挤满赶来听课的人。

  城南社区居民学习点忙碌的状况,仅仅是我县社区教育的一个缩影。不论是上塘城中社区,还是偏远乡镇的社区,都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建在了居民家门口,逐步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而社区教育越来越红火的背后,折射的是市民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和自觉追求。

  提升社区教育综合实力

  2013年,我县通过整合永嘉电大、永嘉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等资源,挂牌成立温州城市大学永嘉学院,完善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分校三级网络。先后创建乡村少年宫101所,老年学习苑18个,农家书屋42个,文化礼堂113个,数字化学习中心15个,社区学校22所,社区分校9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2所。目前,已创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1个、省示范成人校1所、省现代化成校3所、省标准化成人校22所、市示范社区学校5所、市等级社区学校14所。近年来,为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我县鼓励在职教师参与社区教育工作,成立了社区教育讲师团和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组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现有兼职教师173人,志愿者1158人)。同时,每月定期在各社区的市民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国防教育、未成年人教育、法律知识、卫生健康知识等讲座。每年从元旦到除夕,按照每个节日的意义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另外,编写《社区生活指南》《魅力永嘉》《品读楠溪》《剪纸技法》等具有永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读本,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开发。

  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为了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我县还成立了社区教育协会和社区教育活动服务中心。开设“四点半学校”25所,解决了1.2万名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同时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企业职工素质,如瓯北社区学校与红蜻蜓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办学,成功组建了全国一流的鞋文化博物馆。

  组织实施“互联网+终身教育”工程,着力推进资源开放共享,统筹区域内各类学习资源,整合青少年宫、村民中心、文化礼堂等,成功构建上塘、瓯北“十分钟学习圈”,出家门10分钟就能到达学习点。开发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手机、书报杂志等新的教育资源,推进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并且紧抓我县无线城市建设契机,利用“永嘉教育之声” “中国永嘉”等公共微信平台,开发微课,推进掌上学习。经过不懈努力,一大批学习型组织日渐成熟,目前全县共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500多个,其中社区各类学习型组织近400个,学习的风气悄然在我县各行各业中形成。各类学习型组织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包括学校教育在内,所有人都在各自的学习体系当中提升。

  “听课迷”学有所得

  “我们请警官为居民讲防范智慧、请食品药品监督所的专业人士讲食品安全知识、请妇幼保健院医生讲婴幼儿常见病预防,所有的课程都要贴近市民、贴近生活。”黄玲月说,每次上完课,居民们还会自发组织讨论,交流听课心得。桥下镇南村位于偏远地区,在原本应该休息的周末,潘阿姨早早地起床做好了早餐。这天是县里派来的高级家政服务专家来村里免费授课时间,潘阿姨和村民们格外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在社区四楼的教室里,潘阿姨认真听专家讲家政服务知识,并动手实践。多年来,潘阿姨一直在瓯北帮人做月子,但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她听说,考一个“月嫂证”能涨不少工资。

  在南村,通过学习提升技能改变了生活的人,远不止潘阿姨一个。潘凯高中毕业后,一直帮家守猪肉摊,如今因为不断学习已经成为一家淘宝店铺的小老板,卖各色的农产品和腊肉。正是县里为农民免费培训的“淘宝网店课程”,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年来,开展的“优质田鱼高产养殖技术培训”、“乌牛早茶种采及加工技术培训”、“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等,深受农民的欢迎。家政服务人才培训“楠溪月嫂”则力助农村妇女“长本领”,实现“家门口”就业良好局势。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桥头镇社区学校针对纽扣、拉链制造企业在岗工人开展制作技术培训,社区学院针对退伍军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7万多人,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社区教育与社会宣传的共同渲染、拉动作用下,社区教育活动不仅增进了邻里友谊,加深了邻里感情,使有矛盾或不熟悉的居民亲近起来,营造了邻里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更是走进街道院落、田间地头,走进乡镇机关、企业工厂,为人们送去文化,送去技能,脚步从未停歇,培训从未间断。学习渐渐在成为我县市民的一种习惯,扎根在人们的心底。 记者 潘益风

(作者: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