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乡土   ->  正文
茶园坑古村:期待一场美丽的邂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24 14:39:57 作者: 字体:

  茶园坑自然村,坐落在楠溪江源头的崇山峻岭间,古朴自然,至今还保存着浙南乡村的原汁原味。正因为盘踞山谷,历经岁月却依旧美好如初;遗世独立,深藏闺中始终不张不扬。2009年,因其自然原生的风景而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名录。

  茶园坑古村:期待一场美丽的邂逅

  五柳先生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你,是否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令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让世俗的羁绊烟消云散?茶园坑自然村,正是这样一个隐世独立的诗意小山村。

  初春的楠溪江畔,烟雨半藏杨柳,风光初到桃花。从县城上塘出发,车子沿着楠溪江一路上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岩坦镇的茶园坑自然村。

  一下车,便有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心便醉在这山野里,听着溪水清脆的声音,立马感受到一种纯自然、最原生态的意境。走过一条20米左右的溪间碇步,就置身于一个清雅怡人的古村中,眼前的村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青砖白墙黑瓦,乌石幽幽,炊烟袅袅,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绝妙的乡村美景。

  “风水宝地”茶园坑:过去茶园满坡,如今家家酿蜜

  据《合溪总谱?南山三房》记载:北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4),戴氏始祖戴天旭从仙居皤滩迁来,在永嘉合溪孤田逐步形成了如今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古村落聚集群。其二十五世始祖戴隆珠于道光年间(1821),偶然间赶牛到茶园坑,见此处峰峦环绕,植被茂密,溪水潺潺,云雾缭绕,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放眼望去,后背靠“金”字山,从溪对面望去,犹如一把古代皇帝坐的“金交椅”。前有卧龙山,形似笔架山,此乃风水宝地,便在此安家落户。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戴隆珠后裔在这块质朴的大地上世代繁衍生息,迄今已近200年的历史,整个村庄现有83户,300多人口。

  走进茶园坑,一股茶香扑鼻而来,果然是村如其名。永嘉县地名志记载:村基原系茶园,溪水从村前穿过,故名茶园坑。村民戴家达称村后山至今还有很多茶树,现在仍有许多村民采制野茶,销售给游客。

  “我们村以前就是一个大茶园,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是茶树,溪水旁,田岸边,山林中,园子里满山遍野都是。而这些茶树都是野生的,再由茶籽掉落在地,繁殖生长起来。”

  但现在的茶园坑,俨然已经是一个养蜂村。40多年前,一位叫戴成标的村民率先在村里养蜂,春暖花开之时,成群的蜜蜂到山上飞舞觅食,采集各种鲜花,酿就了百花蜜。在戴成标的带领下,如今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养有一些蜜蜂,产下的蜂蜜成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老屋底”里藏着几多往事

  村里至今保留着一幅美丽童话的样子,没有汽车、没有公路,惟有一条石阶道路从下而上,蜿蜒向前。透着沧桑古韵的石板路,反射出亮莹莹的光芒,拂去历史的尘埃,有一种纯净自然的美。我们沿着小道,拾级而上。村庄不是很大,小道两旁是明清时代的古式层叠民房,屋身多为木头结构,墙体、道路均为溪岩垒就。一堵古老静默的石墙,把一方天空围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庭院的前堂,屋正面砌有一个门台当进出口,十分内向。相对于皖南徽式建筑,虽然不是那么的精致华丽,却多了一份历史的沧桑,显得古老而又神秘。

  家达说,村里最早的石屋和石墙已有200来年历史,村民称之为“老屋底”,为二十六世始祖戴祥田耗巨资建造而成。祥田公的发家史与屋后的那一口泉井有关。据说,祥田公的夫人偶然间获得几株草本植物,便用屋后的井水将之浸泡在稻桶里,竟发明成了一种染色的靛。她用这种靛染成的布料别有风情,邻村人闻讯纷纷前来购买。令人惊奇的是,当稻桶里的靛用完后,她又将井水掺之,结果又得了满满一桶的靛,似乎永远取之不尽。就这样,她靠着这些靛而发家致富。

  关于这个泉井的典故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如今已无从考证了。但几百年来,它一直用自己的清甜润泽着茶园坑的一方百姓,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事。老屋底的井水,在村民的眼里就是神水,以前村民的小病小痛都会去井边料理,比如喉咙发炎口舌生疮,就会拿个蒲瓜瓢,寻上几根鱼腥草,坐在井边洗干净,就着井水嚼烂吞下去,到了晚上便一点事都没有了。大家都说这“神水”比打针吃药还要管用。

  六十年前,掘出“天然空调洞”

  像这样不得不提的大自然的馈赠,在茶园坑村还有不少,早已名声在外的“天然空调洞”就是其中之一。在家达的热心带领下,我们穿过一座老屋里间,在一堵石墙的下方,找到了这一处天然空调洞。出风的“井洞”洞口呈正方形,处在大约能容纳10来个人的低洼点,边上用石阶条铺设着,方便过来乘凉的人坐着歇息。

  谈及空调洞的由来,今年87岁高龄的村民戴松寿说,他们现在也还没有弄清楚原因。只记得自己在26岁那年,和村民在这里挖过水井。

  “我年轻时,看到父辈每天要去老屋底挑水喝很辛苦,就和几个村民打算在这里挖一口井,因为看到这石墙岩衣上经常有水珠渗出来,而且站在这里很凉快,以为下面有水。”松寿公回忆道,“我们挖到3米多时,水源没找到,人却被冻得手脚发冷,大热天的要穿上棉衣才可继续挖。之后,我们又挖了3米多,仍然没有找到水源,却看到里面扔着一把铁锄头,已经锈迹斑斑,就猜想可能前辈在这里挖过水井了。”

  虽然,水井没有挖掘成功,但是从此这“井洞”内透出如雾状的团团白气,就像空调中吹出来的冷气,洞内外的温度相差达21摄氏度,成为炎炎夏日的一块避暑胜地。这几年常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美美地享受一番。

  从“天然空调洞”出来,不经意间走近一处旧宅,那考究的门台、雕花的窗户及完美的构造,仍在显现着当年的繁华富庶。据说,这幢房子里出过一位叫戴永成的清末武解元,只可惜不久即被奸臣所害,这段历史便成传说一直流传了下来。如今驻足其间,唯有眼前浅褐色的石墙,和爬满青苔的卵石道坦,似乎还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讲述着世事的沧桑。

  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

  在这里,我们遇见94岁高龄的戴洪畴。据他回忆,抗日战争时期,浙南游击队在永乐中心县委胡景咸的直接领导下,于一九四五年四月在屿北建立了医务组,直属总部,为了战争需要,在永乐边的几个山村都设置过医疗小组,茶园坑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据地。纯朴的村民都曾尽心竭力地为医务组做好后勤保障和信息传递。

  “我记得1947年到1949年解放前,浙南游击队的医务组时常会隐蔽在我们茶园坑,长则半个月,短则三五天。白天进行文化演出,晚上悄悄地去新龙、黄南、乌弄坑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是一个革命联络点。”洪畴公缓缓叙述道,“村里的妇女为他们捣米接济,还会为他们做鞋子。有好几次,我和村里的戴洪富以去温州买布料为借口,偷偷地帮医务组传递秘密书信。”

  这段红色革命故事,如今却鲜为人知,留下的只是些党史资料上记载的留痕。曾在括苍支队二中队一班当班长的周崇才,感动于茶园坑村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做出的无私贡献,解放后,时任温州市交通局局长时,特批在村口的上下游各建一座石拱桥,以解决村民的出行需要。

  生活在这片山水诗里的村民,平凡却不简单,清贫却很知足,他们脸上都带着恬淡和平静的神情。或许正是这份从容自得,使得这个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长寿村,80岁以上高寿的老人家就有14位。老人们深深眷恋着自己温暖的家园,与朴素善良的浓浓乡情。每一张为生活而写满栉风沐雨的沧桑面容,始终渗透着一种叫幸福的味道。

  傍晚时分,一缕缕灰白的炊烟在青墨色的瓦片上空袅袅升起,衬托着四周高耸的绿,这幅充满着人间烟火的自然风光图,为古村增添了一份厚重历史印记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让人产生一种很奇妙的想象,似乎瞬间捕捉到了数百年前戴氏先祖生活意韵的记忆片段,体味到一种正在渐渐远去的耕读民风。

  期待一场美丽的邂逅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茶园坑的村民也开始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积极主动招商引资进军“民宿”这个乡村旅游新业态。目前,温州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已组织完成民宿资源实地考察,启动民宿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按照古村落修复与复兴,乡村改造与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思路,在这里建设一个宜居文化古村落,打造“休闲度假村”。

  在三月明媚的春光里,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幅恬淡温暖的画面:阳光正好,一个个缠绵着青藤绿萝的老宅院子里,布满了疏落的篱笆,遮阳的瓜架,以及苍翠的果木,一场缤纷绚烂的花事,从春天延伸到冬天,满眼的姹紫嫣红,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一天承载满满幸福的心情,坐看夕阳西下;让来到这里的旅行者,因一院子蔓延的花开,和一场美丽的邂逅,从而放慢了生活的脚步。戴晓青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