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   ->   专题文章   ->   专题发布   ->  正文
徐朝新:关于加快推进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20 17:29:30 作者: 字体:

  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徐朝新

  我们永嘉是一个山区大县,也是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加速增收、改善生活。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6275元增加到2016年的10286元;2016年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占64%。虽然我县从总体上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发展能力弱化。一是基层组织带富能力不强。部分山区贫困的原因在于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带领致富能力。二是科技扶贫力度不足。缺乏技术指导,农业创业动力不够,贫困形成代际传递,成为制约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三是低收入农户受教育水平较低。我县低收入农户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1.1%,农村难以通过知识更新、素质教育的渠道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四是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现象严重。2016年我县低收入农户60岁以上和16岁以下的占44.3%,重点帮扶对象6091户计13547人中,因病致贫的2591户占42.5%,因残致贫1948户占31.9%,还有因灾害影响形成的贫困。其中因老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农户已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且难以通过自我努力去获取收入。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由于条件制约和观念落后,缺乏自主创业发展意识。加上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存在着“等、靠、要”守旧思想。五是缺少生产资金致贫。农村金融服务短缺,资金投入不足。

  二、产业扶贫增收渠道不多。一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低收入农户局限于水稻、露地蔬菜等自产自足。二产中的来料加工受经济环境影响,发放工资额减少近20%。三产中的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低收入农户的参与程度和受益程度相对较低。低收入农户依托产业增收难度日益加大。

  三、贫困山区发展要素保障不够。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人口集中的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网络结构单一,林区路网建设滞后,部分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短板”。二是山区人才紧缺。偏远山区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来,教育、卫生和产业开发等人才紧缺。三是移民的脱贫工作难度较大。移民搬迁后,旧的生计模式普遍受到冲击,新的生计模式还需要适应。多采取“农忙上山忙种地,农闲下山住新房”的两头走模式。粮食、蔬菜的自给率降低,燃料、用电、饮用水等费用增加,生活总成本普遍提高,贫困户的生计可持续将进一步降低。

  四、相关部门帮扶合力不够。尽管从2015年已形成信息共享平台,但涉及扶贫工作的部门之间大多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等协调不够。

  五、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缺乏。一是造血式扶贫不够。目前的扶贫工作机制,侧重于“输血式”持贫,缺乏真正长效脱贫的招数,精准施策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工作还没有到位。二是政策措施不配套。政策措施大多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没有形成配套,有的甚至相互掣肘。三是扶贫资金监督机制缺失。近年来出现扶贫专项资金被冒领挪用和侵占等腐败案件。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工作,是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大事,是加快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历史任务。通过调查研究,我就如何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提出如下建议:

  一、精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提高扶贫目标的精准度。低收入农户的认定,要程序到位、公开公正,到农户家认真核实,避免人情扶贫。对扶贫对象指标认真核查,实行动态管理。创新结对帮扶措施,做到户有册、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确保实现全县重点帮扶对象13547人的结对帮扶全覆盖,真正做到“一户一策一干部”。二是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困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地方各级财政应投入增量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紧密贴近当地主导产业开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能力。做好发达地区学校对贫困地区学校的结对帮扶。重视低收入农户子女的教育帮扶,继续加大学费、生活费、营养餐支持力度,让低收入农户子女读得起书。三是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建立医疗机构对因病低收入农户主动服务、跟踪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政策,取消低收入农户大病保险个人付费门槛。让低收入农户有病就医、医得好病、预防少生病。四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建强镇、村基层组织,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鼓励各类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加大力度引进农业、医疗、教育、科研等高素质人才。努力做好下派扶贫村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鼓励事业单位的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办企业,带动当地农民创业脱贫。积极培育优秀实用人才,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升工程,对失业、转岗的再就业技能培训给予免费支持,提升发展活力。

  二、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一是推进农业招商项目。吸引工商资本下乡或“能人”回村参与建设,形成双方共赢的发展态势。二是提升特色种养业。加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协作,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大力提升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田鱼、畜禽等农业种养业整体水平。县财政每年要安排扶贫资金,用于鼓励低收入农户发展“短、平、快”特色农业项目,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三是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扶持农户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等经营实体,通过经营收入脱贫致富。引导农户发展土特产经营,出售自家土特产品获得收入。引导农户通过入股成立企业和公司,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四是推进来料加工业扩面提质。我县农村来料加工业务网点遍及全县573个行政村,涉及铁发夹、窗帘夹等20多个品种,要加强来料加工技能培训,增加扶持资金,促进来料加工示范点建设,推进来料加工业扩面提质工程。

  三、精准完善发展要素保障。采取线路整合联动、政府适当补助等措施,全面推进贫困村道路交通建设。加快农村危桥改造,设置标志牌、防护栏等交通安保设施,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为贫困村群众安全快捷出行创造良好条件。推进村级综合活动中心,特别是便民服务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建设,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环境卫生连片整治,改善落后村容村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促进“互联网+”在农村全面落地。

  四、精准提升部门扶贫合力。一是强化扶贫责任落实。建立扶贫捆绑责任制,明确可量化、可核查的年度任务,纳入各地各部门绩效考核,推动扶贫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实现部门紧密合作。县扶贫办、财政、公安、住建、民政、金融、教育等相关部门要继续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实行统一的低收入对象认定标准、统筹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三是完善扶贫资金监督运行机制。健全扶贫工作预防查处机制,畅通投诉渠道,促进扶贫资金使用透明公开。实施跟踪监管机制,建立扶贫项目申报公示机制,采取暗访、抽查等方式,对摸底、核实、公示等过程进行监督把关。强化问责机制,坚持督查工作常态化,推进民主决策、公平执行扶贫政策。

  五、精准健全扶贫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的阳光管理,积极推行竞争性配置、第三方评估和全方位监管。二是健全金融帮扶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推进信用村建设,做好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充分发挥“爱心卡”功能。三是完善社会帮扶机制。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社会帮扶,充分发挥在外永嘉商会、永嘉籍企业家和海外侨团的优势,开展“百侨百会助百村联千户”活动,引导永商反哺家乡建设。要充分发挥51家扶贫资金互助会作用,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发挥共青团、残联、慈善总会、林凯文教育基金会等群团作用,整合各类扶贫救助资源。四是借鉴拉美国家“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通过为贫困家庭提供收入激励,保障儿童弱势群体,获得必要的教育和健康服务。不仅给予贫困家庭现金补助,更要促进儿童的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提高。五是创新完善易地搬迁体制。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就近选址、产业配套”原则,科学编制规划,优先保障用地,采取分散为主、小规模集中为辅的安置方式,以及统建周转房、购买空置房、新建敬老院等形式让其免费居住,进行“兜底式”集中安置。结合“大拆大整”,以农村危旧房拆除为重点,继续推进高山和边远自然村及地质灾害点的易地搬迁。针对搬迁的后续管理,统筹推进农村产权、产籍管理、公共服务、基层民主等体制改革,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