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乡土   ->  正文
乾寿堂:百年药店 福泽枫林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9-24 23:54:37 作者: 字体:

  圣旨门街是条明代古街,长约一公里,是枫林古镇的标志物。在鼎盛时期,圣旨门街正常营业的店铺近千家,有名气的商号就有数十家,比如现今仍旧活跃的乾寿堂药店。

  传了六世的乾寿堂药店,其一直以童叟无欺、药材货真价实为宗旨,在当地享有一定的名气。枫林镇一带的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仍旧习惯去乾寿堂买药。

  童叟无欺的百年老店

  乾寿堂药店的设置简单,店内的玻璃橱柜将店主与购药者分隔开来,橱柜上放置的都是西药;店内的中间有一长桌,用于就诊;正后方的木柜上放置着大小形状相同的青花瓷瓶,瓶内放的是不同种类的中药。

  记者进入药店时,一位年约60岁的老伯,正在向徐丽君详细地描述着自己的腰伤。徐丽君听后,便很快地向这位老伯推荐了一款膏药,价钱不过几元。

  乾寿堂药店到徐丽君手里,已经是第六代了。关于乾寿堂的药店的历史,因时间久远,徐丽君并不非常清楚。很多乾寿堂药店的事情,都是父母亲告之。

  “家里历代行医,靠担药行医起家的,直至爷爷徐克基(音译)这一辈,乾寿堂的药店开始有了较大规模地发展。那时,药店开始涉及药物的批发生意,曾有宁波、杭州等地药商慕名而来购药。当时主要靠水路运输,每次枫林码头,有货物运至,十有八九都会是我家的药材,点算、清理、入柜,少不得一阵忙碌。家中除了店面,其余的约七间屋子都被用来放置药材。”

  徐丽君说,爷爷这一辈子,都特别节省。每次运货者把所需的药品送过来,爷爷免不得要招呼。那个年代,带鱼、鸡蛋,这样的‘奢侈’食物,会用来接待来客。那时候,人们生活皆困苦,来送货的人,也会很客气,再三推让,不肯动箸。但是每次爷爷都要亲自端进去招待他们。可他们就是不愿吃这些‘奢侈’菜肴,直到食物颜色开始变色,不宜待客,爷爷因舍不得把它们倒掉,都会热起来自己吃了。”

  也正因为爷爷徐克基的节省,有了足够的资金,乾寿堂的店面开始扩间,购置田产等,还经常资助乡邻,参与公益事业。

  徐丽君告诉记者,爷爷还是一位仁心仁德的医者,深受当地人们的爱戴。“听老一辈的人讲,枫林某一村落,不少村民得了传染病,人心惶惶。很多人没钱而无法得到救治。爷爷得知这件事情后,他亲自开方配药,并命父亲煎好药,免费送汤药给村民,解人于危难之间。”

  “还有一些穷苦的人家,来药店看病,因为钱带得不够,爷爷总会让他们赊账。到了年关时,爷爷才开始挨家挨户,讨要赊账款。遇到仍旧还不起钱的,爷爷都会在账本上把欠款的名单划去,甚至还会在过年的时候给贫困人家送米送菜。”

  81岁的徐顺光老人回忆起乾寿堂药店的徐克基时,竖起了大拇指。他说,方圆十里,没有人不道他一声好的。“到乾寿堂买药,绝对不用担心,药被换、或被减量,他们是真正做到了童叟无欺,值得信赖的老字号药店。”

  仁心仁德代代传

  对于爷爷徐克基,老一辈的人对他仍旧有较深的印象。同在圣旨门开店的60来岁的潘丽兰,则对徐丽君的父亲徐贤焕印象更为深刻。

  她告诉记者,“徐贤焕经营药店的时候,药材生意做的特别好,且医术了得,很多疑难杂症都能得到救治。枫林一带、温州等地,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药店里外皆站满了病患。”

  徐丽君说,爷爷病逝后,药店由其父亲全面接管。后来到60年代,由于政策不允许个人经营,各地都在搞公私合营。乾寿堂药店曾经被供销社经营过一段时间,徐贤焕曾当过一阵子进货员。

  县志办徐逸龙曾对这样一段时间,有过如下一段描述:1984年,枫林乾寿堂药店徐贤焕将枫林供销社的介绍信寄到上海,委托妻子潘青娥的表兄陈时辉,与上海一家规模蛮大的国营西药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对方经办人看到“枫林”就说:“上海有枫林路,枫林是个不错的地方。永嘉枫林与乐清虹桥、绍兴柯桥,都是浙江有名的地方。”大笔一挥,签了合同。陈时辉对此奇遇颇感意外。后来,陈时辉回乡看望表妹夫徐贤焕,看到枫林还是非常落后,没有公路,同外界联系很少,根本不能与虹桥、柯桥相提并论,感慨万千。

  “父亲传承了爷爷的仁心仁术,勤俭节约的美德。”徐丽君说,“父亲时常告诫我们,一定要与人为善,且也要节省。比如一天挣下两元钱,你最好只花5毛钱,起码要节省下三分之二的钱。”

  开药店,经营的时间时常是不定时的,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方便患者。“有时候天还未亮,就会有病患因急诊而敲门;也有时候刚睡下,又有患者上门的情况。父亲也总是不厌其烦,认真对待每一个病患。”徐丽君说。

  “父亲的医术同样高超,会开药方,配药、切药。父亲切中药技术了得,每个都能切得一样精细,几斤几两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家里还有几个祖传的秘方,如治疗咳嗽、牙痛、拉肚子以及孕妇保胎等。如今已经去世的圣旨门街上的一位90多岁阿婆,仍旧记得自己家的哪个孙子,是靠父亲保下来的。以前每次碰到我们,提及此事,都是满怀感恩。”

  “因家中世代行医,父亲时常要求我们都要学一点医术,并希望能从中选择子女继续传承这家药店。”

  方便乡邻,想一直守护下去

  徐贤焕共育有七子,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一些医理。三儿子、四儿子在80年代中期,到温州闯荡,凭自己能力,分别开了药店。女儿徐丽君则一直在这家药店里帮忙,前几年徐贤焕去世后,母亲年事已高,只有她一人守护在店铺内。

  药店后有一半间小屋,厨房、卫生间、卧室一应俱全。嫁到包岙的徐丽君,只要家里无事,就都会守在这间药店里。逢年过节,忙的时候,在温州的两个弟弟会过来帮忙,照顾店面,进购药品。

  在与徐丽君采访的时间里,记者发现统共也就四人前来买药。

  徐丽君说,因如今医疗保险建立、新药店的冲击,以及老街正翻修,药店基本没有什么生意。如今来买药的,都是常客,多数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邻里,买的都是中药多。

  现在老一辈的人碰到她,总会担忧地说“娒,这个老店你要一直开下去,也方便我们买药。”

  徐丽君其实也和老一辈人怀着同样的心情。“家里人也叫我不要再继续经营药店,认为没有什么生意,但是在这里守护了近30来年的老店,情感上割舍不下。且看到街坊邻里,能在我这里买到所需的药品,方便到他人,我感到特别的满足感。”

  虽然现在几个兄弟姐妹的孩子里,也有学医的,但是她担心除了她之外,下一代中没有愿意来经营这个老店的。她觉得,只要自己还有精力,便会一直坚守在这家祖传的百年老字号。

  记者胡艺罗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