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乡土   ->  正文
圣旨门街: 200多年的徐氏布店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8-28 00:45:21 作者: 字体:

  圣旨门街,初名中央街。明成化二十年(1484),宪宗为表彰徐尹沛尚义精神,建成圣旨门牌楼而改名。明清和民国时期是楠溪江中游最繁华的商业街。

  沿街店铺大多是百年老字号,中药店就有乾寿堂、乾宁堂、庆裕堂等名店。楠溪银楼、扬波银店都是清代创设的老店号,至今仍有传人从业。

  在枫林镇下车后,在经过东拐西拐之后,记者从一条窄窄的长街上走过,看到了圣旨门楼。如今的街道正在翻修,不少房屋正在新建,大门台、旧墙依然存在,在这里似乎是古老与翻新正在一一上演。

  位于圣旨门51-53号的一家布店,是68岁的老人徐星松和66岁的妻子潘丽兰经营的,如今已经经历了四代。

  四代经营布店

  由于2011年的一场大火,圣旨门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百年老字号的店面,都搬到了新街。徐星松的老店也在那年被烧,并重新装修过,他仍在老街经营,开了一家超市,又同时兼营布店生意。

  如今徐星松的店面主要以超市为主,名为万家乐超市。进门右手边的位置,划分出一块区域是布店生意,入口显眼的地方摆放着缝纫机,以及布料、寿被。

  记者过去时,潘丽兰坐在老式的缝纫机前,正做寿被,而徐星松老人则在后头准备午饭。

  面对记者的到来,夫妻俩初显茫然后,便很快地拉着记者坐在矮椅上闲聊起来。

  徐星松老人告诉记者,他家布店行当从他的曾祖父那一辈就开始了,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徐星松老人说,因为父亲在其13岁的时候去世,对上辈的人的事情,很多都是从别人的口中听过来的。

  “曾祖父那时候开的布店,所销售的布料,多是当地染的土布,没有什么特点,且那时候生活穷困,没什么人买布,据闻生意也并不是很好。”徐星松老人说,后来,直到祖父开始经营布店生意后,才开始有所好转。

  “祖父经营布店,社会环境较好,开放一些,祖父也是一个思路开阔,敢拼搏的人。为了吸引顾客,会走水路到宁波进货。此外,还让年仅13来岁的父亲徐贤得去百年老药店,学习生意经。”

  对于父亲,徐星松记忆要深刻很多。徐星松说,父亲是一个很节省的人,以前在药店当学徒的时候,为了省钱,去买大饼吃的时候,会和人合买,只付三分之一的钱,把自己一半大饼里的馅料都会给对方。

  穷苦的日子,让其父亲在生意上,十分敢闯敢拼。“父亲在药店当了四年左右学徒后,就回来和祖父一起经营布店生意。为了拿到不同的布料,20多岁的父亲,和温州的几位朋友,一起带着干粮,坐着木船,到台湾进货。那一次差一点就见不到父亲,听当时的人讲,因起大风浪,小船差一点被大海给吞没。”

  13岁那年,徐星松的父亲就去世了。原来他们家在圣旨门经营店面有八家,分了两家给他的叔叔,后又与几个兄弟均分了。

  “父亲去世后,主要是母亲经营布店。直到1958年,由于政策不允许个人经营,各地都在搞公私合营,所以我家布店和枫林镇上同是经营布店的两家个体户被组织起来,成了合作商店,营业执照都收拢来,货物盘存,资金集中。”

  1968年,20岁的徐星松,在外当兵5年,回来后,又到永嘉五金厂里上班。布店由其弟弟接手,后直到其结婚后,布店又重新由其经营,迎来了新的改变。

  夫妻经营布店,将一直坚持下去

  徐星松的妻子潘丽兰是裁缝能手,15岁就给人当学徒,19岁出师。26岁的潘丽兰嫁入徐家之后,为徐星松的店铺带来了新的改变,店面不仅仅再是经营布店的买卖,还给人量体裁衣,做各种各样的服饰。

  由于潘丽兰的一手好手艺,经营没多久,生意开始风生水起。“那时候,我们收了很多学徒,最多时有16个。店面的右侧都坐满了学徒,每天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8点,为了赶制衣服的订单。”徐星松说。

  徐星松在接受采访时,经常戏称妻子潘丽兰是他的领导。妻子潘丽兰主要在外接待制衣的客户,招揽生意;丈夫徐星松则负责进货以及照顾妻子饮食。

  “店里需要的布料,大多是在瑞安订货的。瑞安那边的商铺,五六点就会开门,下午三点关门。为了去进货,早上三点多就要坐船到瑞安赶货。我们街上不少店家,会相互结伴,一起去进货。”

  80年代,32岁的徐星松与妻子潘丽兰,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到了甘肃开始做生意,经营服装店。“在我们这里,做一天的工钱就2元,而到外地,做一件衬衣,就可赚到5元钱。”

  在那里,善于经营的徐星松夫妻很快就在那里站稳了脚跟。“我们在那里也收了不少学徒,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后来由于孩子需要照顾,39岁的徐星松夫妇又重新回到到了圣旨门,经营布店。

  70、80年代,在枫林一带很多人都是认准徐星松家的店,比较青睐他们家衣服。采访时,碰到了来串门的李老伯。他告诉记者,他也曾经是他们家的常客,十几岁就开始穿他们家做的衣服。“那时候他们家的样式比较好,做的衣服也特别的合身。”此外,徐星松称,岭头、花坦等地的人都特地到他们店里,订制衣服。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现今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改变,很多人不再做衣服,多数在商店、网络上购置成衣。

  “如今,人们不再量体裁衣,学徒也越来越少,布店里只有妻子一个人在做,时常忙不过来,很多上门的生意也因此被婉拒。”徐星松说,现在老布店主要客户多数是70岁以上老人,来做衣服以及寿被。

  此外,因布店生意减少,七八年前,夫妻俩又开了一家超市,与布店共同经营。徐星松夫妇说,虽然开超市,经营方式改变,但自己开了一辈子的布店,做了一辈子的衣服,这家店面始终会有一间仍旧继续经营布店,割舍不掉。

  记者胡艺罗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