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楠溪流域文通武达,武科功名发达甚早。苍坡李邦为北宋温州府第一名武进士,仅晚于后唐瑞安(今属泰顺县)武进士吴承。北宋潘文虎是温州第一位武状元,至南宋温州武状元接踵而起,但主要集中在平阳县。目前所见永嘉地方文献《潘氏宗谱》、《叶适集》、《弘治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等,涉及潘文虎生平事迹仅有寥寥数语而已。搜索全国性文献《全宋文》等,才能大致勾勒潘文虎的生平事迹和家学传统。
由于宗族兴衰迁徙,许多历史人物籍贯和事迹湮没不详,潘氏家族最为突出。溪口有乡谚云:“潘家的街,刘家的巷,给戴姓人好受用。”由此顺藤摸瓜,追溯潘氏宗族的迁徙史。黄南潘塘《潘氏宗谱》载,潘塘潘氏自菰田合溪(今溪口村)迁入,经过四世发展,至潘文虎(1126)、潘文孝(1135)、潘文饶(1138)、潘文礼(1145)兄弟先后中进士。
潘文虎为焦伯强外孙,潘约子,具有家学渊源,崇文尚武,深得时贤推许。南宋大臣周必大《跋焦伯强与潘简夫帖》介绍,为乡贤欧阳修整理《文忠公集》时,在书信类有《与伯强帖》十六件,看到欧阳修对焦伯强关怀备至,寄予厚望,情深意切。现在从焦伯强《遗永嘉潘简夫十六帖》中看到焦伯强对女婿潘简夫也是这样,这是有传统的。潘简夫,名约,后为焦伯强女婿。“三子:文饶,字民则;文孝,字少颖,绍兴间,相继擢第;文虎,字叔山,亦尝魁荐,乡评推焉。少颖之子桧,今为临江军职官。”
焦千之,字伯强,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为人严毅方正,深得欧阳修器重。跟随欧阳修学习,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失利。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任颍州知州,吕公著为通判,两人为讲学之友。吕公著请示欧阳修后,聘请焦伯强为吕家私塾教师。吕公著离开颍州,又携带焦伯强同行。欧阳修以诗送行。吕夷简、吕公著父子都是宋朝宰相。五年(1053),欧阳修居家无事,希望焦千之在最近几年放弃科场文字,专意经术。嘉祐元年(1056),焦千之参加科举考试落榜,欧阳修勉励他临事心思稳定,学习孟子的勇气。三年(1059)十月,赵概任郓州知州时,欧阳修写信推荐,希望赵概录用焦千之为州学教官。六年(1061),中特奏名进士。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治平二年(1065),以殿中丞出任乐清县令。政事精明,小吏不敢营私舞弊。三年(1066),创建县学,构讲堂。政事之余,经常到县学和生员门谈论道义,讲解经义。任期将满,欧阳修以其为人刚正,写信劝诫他“更当屈伸取舍,要于济务。”熙宁四年(1071),罢免直讲之职。六年(1073),调任无锡知县。八年(1075)大旱,运河干涸,舟楫不通。焦千之率领民间水车四十二管,翻运梁溪水以灌运河,五日河水通流,舟楫往来。杭州通判苏轼奉两浙转运司檄文,前往浙西秀州(今嘉兴)、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办理赈饥事务。与焦千之交游密切,有《焦千之求惠山泉诗》和《无锡道中赋水车》。后在《录单锷吴中水利书》记录焦千之治水的政绩。焦千之升任大理寺丞。苏颂撰《焦千之可大理寺丞依前充职散官如故》:“尔以敦朴有道,荐于士乡;经术通明,置在庠序。”
北宋时,温州教育落后,科举进士数量极少。焦千之《乐清建学记》说:“宋朝开国治理天下,文风兴盛,人物辈出;唯独乐清县举进士没有几个人登科第,近百年之间没有人考取进士。”由于得益于外祖父和父亲的良好教育,潘文虎兄弟脱颖而出,在两宋之际相继登科。潘文虎不仅武艺高强,富于军事谋略。据黄田《潘氏宗谱》载,潘文虎(1089~?),字世则。幼敏捷,称神童,弱冠登钦宗、高宗两科武状元,授光禄大夫,任闽广宣抚使兼南路道都统总管。《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三《诸科》:武举“两魁:潘文虎。”《光绪永嘉县志》载,潘文虎,“登两科”,官步骑将领、成忠郎。文武兼备,博通兵法,擅长文章。曾在永嘉县十七都捐建仁寿桥,后人因此其地为潘桥(今在瓯海区潘桥街道下浃堂张三观南侧)。绍兴二年(1132)探花、曾任温州判官、金华郑刚中(1088~1154)《招潘文虎》诗叙述潘文虎能诗善画:“既事还书斋,妙画倚庭柱。……新诗今鼎来,车马审留驻。”
根据其子潘柽因恩荫任职的情况而言,反过来推测潘文虎的任职级别不低,军功突出,而且文学修养深厚。叶适《转庵集序》介绍,潘柽父文虎,武科进士第一。父辈文饶、文孝、文礼,先后登绍兴进士。其中文饶,字明则,他在学术方面崇尚周敦颐和程颢、程颐的学问,被许多儒士推举为宗师。潘柽十五六岁,已经掌握诗词格律,文思敏捷,一挥而就。永嘉谈论诗歌的人,都向他学习。读书评文,理解古文奥妙所在。但是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因父亲的功勋得到官职授武职。后来,参与军事幕僚,召试为閤门舍人,授福建兵马钤辖。淳熙十六年(1189)春,潘柽为贺生辰使的部下官员出使赴金国。同乡许及之《送潘德久都干为贺生辰使属》说:“乃翁旧取燕山第,子恰从人去使燕。孽子孤臣应有泪,祖功宗德本无边。离离故国摇鞭影,耿耿新诗贮腹便。父老相逢勤劳苦,为言咫尺中兴年。”这首诗说明,潘文虎曾经陷落北方,在燕京考取武状元,而后自拔南归宋朝。这件事有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可以作证。建炎三年(1129)夏四月二十三,朝廷下诏,要求全国各地长官采访寓居本地的文武官员,只要有智谋和武艺精熟的人,向上申报,量材录用。
兰溪范浚《设淮阴先生说李孝逸辞(时年二十一)》提到潘文虎富有政治气节和英年早逝的事情。北宋宣和四年壬寅(1122),范浚与友人潘彪(文虎)在夜里一起阅读《唐书•李孝逸传》。两人讨论武则天篡夺李唐政权时,宗室李孝逸丧失李唐政治气节的事情。唐光宅元年(684),故司空英国公李勣(徐茂公)长孙、柳州司马徐敬业据守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声称匡复唐中宗李显帝位。派遣其弟徐敬猷屯兵淮阴,派部将韦超守都梁山,幕僚临海县丞骆宾王有《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武则天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唐宗室李孝逸为扬州行军大总管,督军攻打平息徐敬业,以功授镇军大将军,转左豹韬卫大将军,改封吴国公。李孝逸素有名望,此后声望更加隆重,遭到武承嗣忌嫉,多次进谗言诋毁他。垂拱二年(686),贬任施州刺史。其年冬,武承嗣又派人诬告李孝逸有谋取皇位的非分之念,武则天以平徐敬业军功,免除死刑,流配儋州,不久亡故。潘文虎说:“李孝逸是唐王孙,不知有李唐天下,反而拥护武则天,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没有人告诉他应有的政治立场吗?”范浚说:“当时,武则天登基,李孝逸入朝为左卫将军,颇得武则天信任倚重,有知遇之恩。宗室以李孝逸贤能,非他统领部队不可,即使大家劝告他反戈一击,无论如何不会采纳。”于是范浚假设淮阴先生《说李孝逸辞》以消除潘文虎不解之意。至今已经十八年了。这篇文章也曾经给李叔易看过,李叔易说:为什么辩论激烈,与你其它文章风格迥异。范浚告知为潘文虎假设淮阴先生作劝说文辞的原因。绍兴十年庚申(1140)十月三日,范浚偶阅旧文,想起潘文虎骨头腐朽已久,李叔易最近也身故了,感慨万千以致于落泪。范浚(1102~1151),字茂明,世称香溪先生。绍兴十年(1140),范浚年三十九,潘文虎亡故已久,可能是阵亡立功,因此恩荫其子潘柽。
黄田《潘氏宗谱》载,潘文虎元配钱塘周氏,续配胡氏,合厝三十四都屿岙飞凤山。子三:楠、朴、柽。女二;长适进士张易之子,次适瑞安进士赵容之子。陈傅良《分韵送王德修诗序》提到:“赵容,字叔静。”隆兴元年(1163)进士。
潘柽与姜白石、陆游等名家皆有酬唱甚多。叶适《周会卿诗序》中云:“德久浪漫江湖,吟号不择地,故所至有声。”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赵师秀传》云:“自乾(道)、淳(熙)(1165~1189)以来,濂、洛之学方行,诸老类以穷经相尚,时或言志取足而止,固不暇如昔人体验声病,俾律吕相宣也。至潘柽出,始倡为唐诗,而(赵)师秀与徐照、翁卷、徐玑绎寻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其诗清新圆美。”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永嘉四灵)的诗风,从潘柽开始,由叶适极力提倡,而在四灵的作品里充分表现。”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黄田《潘氏宗谱》载,潘朴子潘厚(1192~1238),初名駬,登嘉定癸未(1223)进士。授登宝谟阁学士,因与同年进士谢子强有隙,不愿为仕,移居四十五都昆阳,与诸叔侄游山玩水而已。配进士赵汝回之女。子一:希文,女一,适刘三益之子。潘厚的世系及生卒时间与下寮、昆阳两地《潘氏宗谱》所载各不相同,有待进一步考证。通讯员 徐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