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金融频道   ->   银行   ->  正文
我县揭密永嘉金融生态环境相对稳定之谜的成因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1 10:12:01 作者: 字体:

  长期以来,温州地区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一直保持着全国的先进水平,但自从2011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温州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就快速上升为2.6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永嘉县区域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在1%以下。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州区域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如此快速的上升?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永嘉区域能独善其身?对我们防范金融危机有什么启示?近日,县金融办首次系统性分析了我县金融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成因,并提出防范信贷危机的建议。

  互保、联保牵连是直接原因

  据县金融办有关人员介绍,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分析很多,分析综合各方面专家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成因论,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周期本质上是一种信贷周期,经济增长的变化是引起信贷变化的原因。二是社会制度成因论,认为是社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以及贷款投向的问题。将有限的贷款资源投向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国有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导致民营企业贷款难、贷款贵,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三是商业银行微观经营管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此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存在内部风险控制放松和过度放贷的冲动,进而造成了企业的过度负债。

  而温州金融危机形成的区域因素,报告分析指出,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形成企业层面主要是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其实体经济沦为融资平台,贷款资金实际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热衷于炒房、炒煤、放高利贷。同时加上发达的民间借贷,使房产、煤炭等投资的高收益推高了民间借贷利率,当房产、煤炭价格下跌的形势下民间借贷开始退潮,当击鼓传花的游戏无法继续时,企业的现金流无法持续,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倒闭。

  此外与互保、联保牵连。兴起于浙江区域的企业间相互担保或多户联合担保曾经有效解决了缺乏抵押物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互保联保企业资质的良莠不齐和“拉郎配”现象导致担保圈内部分资质较差的企业由于过度负债导致整个担保圈受到牵连。互保、联保模式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这次温州金融危机如此迅猛的最直接原因。

  经济结构合理支柱产业稳定

  大量企业倒闭和倒闭的企业由于担保圈的问题牵连到其他企业是此次发生金融危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而我县金融生态相对稳定,企业为什么倒闭少?报告分析指出,我县经济基础相对稳健,从温州和永嘉地区的一组六年的GDP增长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数据分析看出,永嘉地区第二产业占比一直高于温州全辖10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更为合理,房地产投资占比一直远低于温州全辖区,经济增长的质量更高,其经济结构的相对合理性使得永嘉县在此次信贷危机中受牵连较少。

  数据分析指出,我县五大支柱产业表现稳定,鞋业、泵阀、服装、教玩具、拉链纽扣均为非周期性行业,其中教玩具行业仍是朝阳产业,近年保持了高速增长,纽扣拉链行业外迁,区域内增长趋缓,产值占比也很小。占比较高的服装、皮鞋和泵阀行业产值近三年半均实现了稳定的正增长,波动不大。

  过量的贷款投放一方面确实挽救了一批频于倒闭的企业,这些企业部分是由于现金流的暂时短缺,但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属于低技术含量的产能过剩企业。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经营实体并不需要如此多的信贷支持,大量的信贷投放由于房地产和资源行业投机的暴利而被挪用。而近三年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永嘉地区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远低于温州整个地区,考虑到永嘉地区使用债券和非标准化融资方式的比例要低于温州地区,永嘉地区的实际货币化程度较温州地区更低。

  另外,我县有别于温州其他地区对外投资主要投向经营周期长、资金体量大、后续资金投入要求高的房地产、能源行业,永嘉区域的对外投资以在外地县、镇开办超市,在义乌经商和到新疆炒棉花为主,具有资金初始投入高后续投资少、经营周期短、资金体量相对较小、现金流和收益稳定等特征,因而涉及民间借贷相对较少。同时,我县存贷款数据显示存贷款结构合理,而在温州信贷危机爆发后,温州区域的商业银行出于贷款投放和避险的需求,将资金优先投向了不良贷款率低的永嘉区域,事实上稳定了永嘉区域的金融形势。

  政府企业及时防范风险隔离

  除了我县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低水平,永嘉区域涉及担保链、需要政府协助化解的出险企业相对较少,相比其他区域更有精力、更能及时参与化解;另一方面,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金融办牵头,其他16个单位参加的不良企业处置办公室,积极协调银行和企业,通过相关税收、土地、法院执行等合理政策化解担保圈问题,防止风险扩散。

  此外,永嘉企业间一方面互保、联保相对较少,保证企业和被担保企业法人间知根知底,“拉郎配”现象少。另一方面,部分相互熟悉的企业之间成立了解决“过桥”资金的互助会,有效防范了还贷后银行不续贷的“未过河先拆桥”风险和“过桥”资金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建立有效的救助、互助机制

  通过分析发现,此轮信贷危机的产生是个体企业经营不善发生危机和企业间风险传导共同导致的,而防止企业间风险的传染,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方建立有效的救助、互助机制。

  因此,报告分析建议,要夯实经济基础,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要适度,应进一步扶持五大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从税收、土地供应、行政手续、银行融资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要适度发展房地产业务、合理规划政府投资,防止政府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对实体经济融资的过度“挤出”效应。鼓励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为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提供水电费、税收、企业工资支出的查询便利。对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对产能过剩、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企业进行破产、重组、转型升级,对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防止“僵尸”企业对有限信贷资源的占用。

  同时规范融资,对于地下金融,一方面融资行为要阳光化、利率要规范化,另一方面要规范企业对外投资,进行统计监测。调整现有融资模式,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减少对银行资金的依赖。

  此外,鼓励企业间建立有限责任的互助机制,共渡难关。银行优化现有的授信模式,根据借款企业实力适度放款、根据保证企业实力核定担保金额和担保范围。政府层面应建立统一协调的救助体质。运用财政、土地、税收等合理政策对困难企业进行帮扶。加大司法执行力度,避免银企打官司“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审判、审判不执行”的情形,加快风险处置。记者嘉勇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