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永昆的香港之行——对话永昆剧团团长张胜
来源:永嘉网 发布时间:2014-07-24 20:17:47 作者: 字体:

  

永昆艺人在香港谈永昆

  7月17日至19日,在香港的油麻地戏剧院,永昆剧团在此演出了三场,场场获得好评。此番,在2014中国香港戏曲节上,永昆剧团为香港的戏迷们带去了除了中国第一戏《张协状元》之外,还有《琵琶记》等九个经典折子戏。为了迎合地域文化欣赏习惯,在唱词、念白均设有中英文字幕。

  演出的头一天,正好是该剧院重新开馆后的两周年纪念日,当地政府部门议员、剧院工作人员和永昆演员一同合影留念,还一同分享寿桃。这一天,不仅对香港油麻地戏院剧院有纪念意义,对永昆剧团来说,同样意义非凡。

  7月22日,记者约见刚从香港回来的永昆剧团团长张胜建(记者简称“记”,张胜建简称为“张”),就此次赴港演出情况以及永昆十五年的发展之路等方面进行了对话。

  赴港演出的台前幕后

  记:此次是第几次受邀到香港演出?你能介绍下此次邀请演出的背景及永昆在香港的反响情况吗?

  张:在此次之前,共去了三次。一次是受到香港城市大学邀请,另一次受香港昆曲基金会的邀请,都是属于半官方组织。而这是第一次受到当地官方邀请,参加香港戏曲节。

  究其原因,是因为永昆与其本身的独特艺术特质,同时连续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优秀成绩,以及顾铁华、林瑞康等一批社会文化人推荐、穿针引线有莫大关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香港都会举办戏曲节,由中介机构推荐、政府购买,邀请去全国剧团来港演出。在永昆演出之前,全国其他几家省级昆曲剧团曾多次来港演出,香港观众对昆曲已经深入人心,而永昆较之其他昆剧有较大区别,来之前,还担心因不太熟悉香港观众的欣赏习惯。但是在首场演出之后,全场座无虚席,谢幕时更是掌声不断,谢了两次幕才作罢。

  较之其他各地的疯狂的戏迷来说,香港观众都很文明,看演出也很安静。遭遇最疯狂的事,要属谢幕后,一位约有50岁的中年观众,为到后台给我们送上水果篮了,表达其对永昆的喜爱,而与剧院的工作人员吵起架来。

  记:据了解,此次永昆共带去了一台大戏、九个折子戏。作为唯一一台大戏的《张协状元》其剧情安排等在原有基础上有无变化?此外,此次挑大梁的是否是永昆原班人马,还是借力其他名角?

  张:每个地方的观众,对戏曲的品位各有不同。香港昆曲受众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他们喜欢保持原汁原味的永昆,最传统的舞美、最原始的唱腔。所以此次演出,无论是选择的剧本、演员,还是在舞台效果上,我们都是尽量传承原有的永昆戏曲,剧本内容基本没变,舞台设计上,原本有的舞台特效、灯光均被舍弃了。演员为永昆老艺人和现下演员,刘文华、林媚媚、吕德明、黄宗生、王成虎等永昆老艺人也出马,齐聚了2000年《张协状元》在苏州开明大戏院一唱而名震四海的原班人马。

  记:那么对于这次演出,永昆筹备了多长时间?能介绍下此次备战情况吗?

  张:由于所选择的剧目,都是之前排练过的。在接到香港演出邀请时,为了迎合地域文化欣赏习惯,演员们主要在唱腔上、表演上做了一些调整,处理得更细腻些。在整个排练中,主要克服的是永昆老艺人与年轻艺人表演习惯上的磨合。

  在前往香港演出的前一个月,不少艺人更是加班加点紧张排练。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老艺人王成虎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出现体力虚脱,被送到医院医治,所幸只是身体太过疲劳,并无大碍。

  记:参加这样高规格的演出,对永昆艺人的技艺等方面有何促进与提升?对宣传永昆是否有帮助?

  张:高规格的演出参加次数多,当然增加了永昆艺人对自我提升技艺的要求,但是更多地是能让他们感受到人们对戏曲文化的尊重,增强了演员的文化自信。

  香港官方组织在确定永昆演出后,不仅详细规划确定了永昆演出的剧目、演出时间,还在永昆剧团到来香港前,分别于香港文化中心展览场地、高山剧场大堂、元朗剧院大堂展览场地,专门设置了永昆展览。展览厅里,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永昆的魅力,也向人们展示永嘉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另在演出前一天晚上,永昆老艺人黄光利、林媚媚、刘文华、张玲弟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了关于《永嘉昆剧表演艺术特色》讲座。

  

  回望永昆十五年发展之路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嘉昆剧团这个唯一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不敌人员老化流失,营业演出难以为继走向没落。1999年,当地政府认识到永昆的历史地位及存在价值,重拾抢救永昆,建立了“永嘉昆曲传习所”,至今刚好15周年,回望永昆发展之路,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和精神。

  记:从永嘉昆曲传习所成立至今已有15年了,那么如今的永昆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做好一手抓传承,一手抓精品和市场的繁荣?

  张:永昆仍然面临着师资薄弱、人才短缺、场地不足等问题,传承仍旧面临种种困难。现在老一辈昆剧艺人大多不在了,教学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只剩下林媚媚、刘文华等,年龄多近古稀。永昆剧团年轻艺人在学习永昆表演更多地时候要看录像资料、学习书本上理论知识来满足。

  而对于如何抓精品,繁荣市场,关键在于培养年轻一代和不断地出好戏、挖掘传统剧目,同时需要有合适的场地,让永昆成果得以发挥。如果永昆有合适的剧院作为舞台,一则解决了永昆排练场地不足问题,提升演员技艺,二则更满足市民文化需求,让永昆更为市民所熟知。

  记:永昆给人素有曲高和寡之感,今后在剧本上如何做到更接地气,如何做到跟永嘉本土文化、旅游相结合?目前永昆都是老剧目吗?如何赋予其新的一些时代元素和生命力,来吸引受众,尤其是年轻人。

  张:永昆独特魅力,就在于有着完整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永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留南戏,保留住艺术的乡土气和草根性,从观众中来,回到观众中去。永昆每年安排近百场戏下乡巡演和走进大学校园。在去年,永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不定期到永嘉古村苍坡、芙蓉等地表演,共有100场。通过这样方式,能让永昆与永嘉本土文化、旅游结合,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古老的昆剧。

  目前永昆多是老剧目,如何赋予其新元素、新生命力,被人们所接受呢。我个人认为,一是创作新剧目;二在舞台效果增添新元素;三对表演模式的创新,可增加一些现代的话剧元素,缩短剧目演出时间等。

  记:避开永昆发展中遇到的不足,其实,回望永昆十五年发展之路,还是有许多值得肯定之处。其在中国昆剧界的地位已逐步确立。目前,永昆剧目被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影像资料被中国昆剧艺术馆收藏约有多少;出了多少永昆文字资料?

  张: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永嘉昆曲代表浙江省昆曲艺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举获得成功,也成为文化部重点保护、扶持的全国7个昆曲专业院团和浙江省重点资助的昆曲艺术团体之一。永昆以其独特艺术价值列入文化部昆曲保护扶植规划,可见其地位。

  此外,在永昆发展的15年里,老艺人带着一批新艺人,走南闯北地演出,博采众长,先后挖掘整理出了13本大戏、30出折子戏,剧团和年轻演员获得国家、省市大大小小荣誉近20多项,其中一部分大戏与折子戏已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2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被中国昆曲博物馆收藏。记者 胡艺罗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