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三代武术魂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29 21:06:04 作者: 字体:

  在枫林镇,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童,大多都能打一两套武术。

  被命名为“武术之乡”的枫林镇有着上百年的武术历史,2009年当地南拳还被评为省非遗。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二,千年古镇枫林都会举行大规模的武术节表演活动,来自枫林当地、温州地区乃至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的武术爱好者都会在这一天群集枫林,比武切磋。

  拳术、对打、使棒、挥矛,精彩的长拳套路,虎虎生风的拳术,力道十足的器械,见招拆招的对打,仍旧在枫林镇上演,然而三代仍旧专研武术却比较少见。此次,记者带你走入一位武术高超的拳师——县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徐海斌武术世家,以期从他们的武术追求之路,一窥近七十年的枫林武术发展的脉络。

  父亲那辈,武术是被藏在屋内

  枫林镇自古崇尚武术,自宋朝以来,村民们就喜欢练武。村民习武主要是为了防身健体,旧时社会较动荡,习武方能保全家人和自身。

  据传大概在一百多年前,村里有一位叫徐保成的人,他身材魁梧力气很大,以贩卖柴禾、炭火做生意,时常独自一个人撑着舴艋舟沿着楠溪江溪流,从枫林行至温州码头。当时温州码头是个热闹的农贸聚散地,各地舴艋舟都会停靠于此。要在码头占得好位置,就凭借自己的力量。据村内老人讲,徐保成为了提升自己的力量,他开始外出拜师学艺,并闯出了名气。学成归来他把自己所学的本领传授给全村的青年人,希望本村人在外免受欺负。徐海斌告诉记者,其父亲徐贤登出生于1939年,他的武术便是从徐保成那里学来的,那年父亲十六岁。

  据称,在徐贤登那时,枫林人十分崇尚武术,好几户人家会凑钱请一个外地或本地的武术师父来教习,白天时,大多是关门练习,以防他人偷学。到了晚上,就会点着菜油灯、或是煤油灯,偷偷地练习。

  “父亲那个年代,家里人丁少,更会要有一身武术。那时候,人多就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如果家族人丁稀少,容易受人欺负。”徐海斌说。

  其后,徐贤登又拜温州名师学习,武技大有长进。后为了生计,开始以裁缝、弹棉花为生,在外地做生意的同时,也不忘向人请教武术。“那时,父亲所学的武术多是套路武术,没什么格斗、对打的技巧,多为花拳绣腿。”徐海斌说,“父亲在外做生意,也免不了与人争地盘。但在毛泽东时代,公众场合被人发现拿刀、拿枪等危险物品,都是要判刑。所以他们都是通过向着对方打一套拳路,看谁的招式更精、变化多,来断定谁的武术更高,就听谁的。”

  我这一辈,几乎每个人都会学武术

  到徐海斌一代,武术传承更为普及,上辈传承给下辈,几乎每个人都会武术。到1983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热映,枫林武术发生了改变,武术不仅仅限于表演,更多的是两者之间的对打,开始到外地学习武术的人渐渐多起来。

  徐海斌六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武术,因为家里就徐海斌一个儿子,父亲对他的武术指导十分严格,不管天气如何,他总是督促我学习武术,练习每一套武术路子。如果打得不好,少不了要挨打。

  到8岁时,其父就让徐海斌自己出门讨生活。年幼的他,便到清水埠码头轮船上卖艺赚钱。那时候,清水埠码头一带大多是荒地,从清水埠到温州大约要40来分钟,船票要1毛钱一张。

  “那个时候,很多艺人、小贩都会选择在轮船上表演,如买药、杂技等,特别热闹。而当我表演武术的时候,很多人就会给我喝彩,当时的武术还是闭门训练,不外传,见过这样正宗的武术表演的人很少。那时我一天就能赚到6、7块钱。”徐海斌说,“当时父亲对我的行为十分生气,认为我白白把武术给人看了,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

  之后,其父便让徐海斌跟随当地人,学习弹棉花的生意。外出做生意的同时,热爱武术的徐海斌每到一处地方,便会寻找当地有名的武术师傅,拜师讨教。“当时拜师是要收费的,那就是第一天登师门时,带上一包3两饼干,一斤白糖,费用约两块钱。”徐海斌说。从南到北的行走,徐海斌走过山东、河北、天津、江西等地,拜访的师父不下百人,其武术也是集齐了各家之长,练就一身的好本领,他会把“中兰拳”、“杨家簪”、“南棍”等拳术打得出神入化,将武术的套路化,转变为具有攻击性的搏击、格斗。曾是北京国家武术队裁判,国家级教练,还曾在天津南开大学习武任教。

  1983年,刚满18岁的徐海斌自北京武术队回到枫林,在当地老人协会的帮助下参与组织了解放后的第一届枫林武术节。而在此之前,由于日军侵华期间,枫林武场被日寇烧毁,从此一年一度的枫林武术节一度中断了40多年。

  “起初村里的人都不愿意把自己学习的武术摆到台面上,后来在劝说下,从第一年的20个节目、到第二年的50个节目,第三年的70、80个节目,人们对武术表演不再保持‘闭门政策’。”徐海斌说。

  谈到中华武魂时,徐海斌有着说不完的话,他认为武术博大精深,对人的修养都有所帮助,起初自己学武时,年轻气盛,每个师父都认为我太过自高、自傲,在教武之前,多先教我以修身养性为基础,这对他的影响很大。

  与此同时,他参与和主导组织了枫林、瓯渠、梅岙、乌牛等地的武术界,积极推广武术在农村的传播。曾帮助过枫林五六名涉毒者,每天陪他们练拳,让他们都成功戒毒,并开起了超市。如今的徐海斌从商,仍旧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武术练习,闲时推广武术,其徒弟众多。目前他是温州市公安武警搏击教练、浙南涉外武术专家组副组长,同时也是中国武术段位6段获得者,在国内外多次重量级武术比赛中获得冠军。

  儿子那代, 同龄的学武之人并不多

  徐海斌的儿子徐城森也继承了父辈的习武传统,成为国家武术队的后备队员。2004年浙江省第二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器械组和拳术组双料冠军。2006年参加浙江省传统武术比赛又一次斩获桂冠。2008年作为台拳道特邀选手代表温州市参加北京奥运会。2009年以特招生的身份迈入无数学子心驰神往的学府——上海交通大学。

  在枫林,像90后的徐城森这样有不错武术功底及成绩的并不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时代转变,枫林当地很多年轻人多不大习武,不少人认为习武的作用不大了,而且习武又很辛苦便不再愿意学了。“身边的好友学武很少,小时候不再学武,而是学习田径、象棋等特长,即使同龄人当中,有习武的,多也只是练习个2到4年就结束了。”徐城森说。

  徐城森五岁就开始学习武术,六岁其父亲就让他参加枫林武术节,登台表演。九岁就参加各类武术表演比赛。他说,“父亲教我学习武术,也如同爷爷教习他一般严厉,甚至更讲究方法,更苛刻些。大冬天,我只穿一件衣服练,不停地出拳,手就冻僵了,打一会就把手塞到兜兜里暖一会。有时候想哭,想放弃,但大多还是硬着头皮继续顶着。”

  “起初我并不理解父亲,直到自己喜欢上武术。12岁那年,父亲开始教我关于散打、摔跤等武术,我发现武术开始变得有意思。当周边的朋友都放弃武术时,我才发现更不能放弃,要把武术传承下来。”徐城森说。

  10岁的时候,徐城森就代替父亲,当教练。那些十八岁来学武的,都会叫他一声“小师傅”;13岁曾为电影《自娱自乐》、《飞天舞》等当过武打替身演员及动作编导。17岁开始拜世界格斗王林正春为徒,19岁在上海虹口道场与古典泰拳高手相互切磋,曾到过泰国、日本、韩国,寻友拜访……这几年,他对习武之道,有了自己的认识。学习武术不是一味地去模仿他人的武学,应是从他人武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到自己擅长的格斗中,才能有所成。如今他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到师傅林正春那学习。他说,武术是越专研,越发现它的博大,他表示,一定会把武术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记者 胡艺罗 文/摄)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