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实录应界坑庙会24小时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25 23:30:25 作者: 字体:

  “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尽扶童携伴以至,游观者常至夹道而立,拥挤不开。”这是清《张棡日记》光绪十四年正月十六日,记录永嘉乱弹的日记。

  永嘉乱弹活跃于温州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中。每当乱弹班演出时,农民群众便纷纷扶老携幼,聚集观剧。有的甚至爬山越岭,特地跑数十里路赶去观看。据应界坑村族谱记载,早在乾隆年间,应界坑一位名叫麻志钏的人,远赴江西饶州(今上饶市一带)“水路乱弹戏馆”学艺。回到老家后,结合当地方言、小调,创原始“永嘉乱弹”腔,同时组建戏班,名为“老寿昌”,剧种传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到如今我县还有十几个乱弹剧团奔走演出。小暑过后,天气越来越热,温州各地的民营剧团都开始散班放假了,不过在我县一个海拔520米的山村,却有一个戏曲的盛事。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永嘉乱弹发祥地应界坑都会举办他们传统的庙会节日,而社戏的演出地点就在村中的大圣宫。今年的演出从7月20日(农历十三)开始,共演7天。7月19日(农历十二)下午记者到了应界坑,在应界坑住了下来,以期参与完整的应界坑庙会,将庙会的24小时记录下来,尽可能“复印”下此番所见的风土人情,譬如:木偶戏、永嘉乱弹、应界坑人的情结、各地的乱弹爱好者等等。

  应界坑人的“大情结”

  从县城驱车前往应界坑村,在那千转百回的山路上盘旋耗时1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应界坑。应界坑坐落在括苍山的支脉大泊山中,因全村地形犹如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素有“凤凰落地”的美誉。下车的地方正好是应界坑下方的停车场,站在这里,远看群山连绵起伏,仰望房屋顺着梯田依势而建,甚是壮观。

  停车场早已停满了许多外地牌照的车辆,依山的房屋上也飘起了几个大红气球,还没入村,就感受了庙会的气息。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我们一边询问,一边向宗祠赶去。在一座老屋前,偶遇了庙会的忙碌,几位老妇人,有的正在清洗整理几箩筐的“盘碗”,有的在屋后剖鱼杀鸡。老妇人告诉我们:“这是村里准备的,从中午开始就有几桌,明天中午最多有25桌呢。以前,每次农历六月十五,我们村每户人家,最少的也有1桌人,今年很多都集中在村里吃了。”

  复行几步,走过一个平地,就到了去年新建成的应界坑文化中心暨麻氏大宗,这里早已聚集了许多人。

  “我们一家人是今天从江苏赶回来的,每年我们都会在这个时间跑回来看戏,从小就听的旋律,在外地也怪想念的。”村民麻东坡说。

  “以前农村没什么娱乐节目,只要我们这里演乱弹,方圆几里路的人都会跑到应界坑来听的,这比过年还热闹,是我们一代代传下来的习惯。”也是今天刚到家的麻国仓说道。

  叙旧寒暄的村民、准备晚上开会的应界坑商人、忙着练习乱弹的温大学子……因为这个庙会,大家繁忙而又快乐着。

  应二村村委会主任麻浙绍招呼我们在他家住下,从大宗到他家,是沿着石墙向下走,一路上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每路过一户人家,他们便相互打招呼“走来吧,什么时候走来的啊。”“今日刚回来诶。”应界坑已有200户在这两天回村了。

  安顿下来后,已经接近17点,我们准备向村里的“大聚餐”出发,当然,路线是原路返回。再经过麻氏大宗门口时,我们听到几句浑厚动人的乱弹,以为是有人在排练了,进到宗祠里,却没了声音;这时,曲调又从外面响起,赶出去是一位年轻人经过,原来只是他随口哼唱的乱弹罢了。

  “唱得好啊。”同伴赞美了一声,对方说:“好吗?”便笑着走了。我与同伴感慨着如此好听的曲调,同伴说:“第一次来应界坑采访时,按照老人的说法,‘应界坑的公鸡打鸣,都带‘乱弹’腔’,所以,偶遇的某个村民,都能为你哼上几句乱弹。可能在这乱弹之乡就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了。”

  应界坑小学,在这几天它有了一个新身份,就是村里大聚餐的地方,农村的许多盛事,总是会将小学派上用场。现在一楼的走廊里,被挤得满满当当,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着,大家闲聊寒暄着,皆是默契的等人到齐了再入桌。

  十人一桌,冷盘、猪肉、青菜、田鱼、米饭,也是大鱼大肉了。坐在我身边的吕小芬是带着儿子一同上来的。问及他们每年庙会都会过来的吗,小朋友倒是亮起了眼睛说:“明年就开心了,明年村里的新房弄好了,过来住着更方便。”

  同桌的商人说:“很多人的家里,长辈走了,自己又长年不住在村里,所以回来的时候自己的老屋也没有开火,就在村里吃了。”

  就算这样,大家还是坚持着都在每年庙会时回来。饭后,在走廊里又碰到了那位乱弹唱得很好的小哥,村民介绍下,原来他就是麻福地先生的二儿子麻灵鹏。这时,我们俩终于明白了,他就是我们采访麻福地老师时,多次提及只听其名未见其人的麻灵鹏。现在,就职于温州瓯剧团的麻灵鹏,也是村里乱弹的佼佼者。麻灵鹏说:“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回来参加庙会,这其实是应界坑人的‘大情结’。去年,我就在我的车子里过了两夜,因为老屋上面塌了不能住人,一楼给父亲住,又不想麻烦村里的兄弟们,就干脆在车子里了过夜了。”

  今年庙会最后一场木偶戏

  应界坑的庙会,延续了200来年,每年从农历六月初开始,就在大圣宫上演木偶戏,演到农历六月十二晚,自十三开始,上演“大人戏”也就是乱弹。

  村民说是大圣福佑应界坑,十分灵验,每每许愿后,便要在农历六月十五做上一出“还愿戏”,当初许诺下的是木偶戏便做木偶,许下的是永嘉乱弹就演上乱弹。

  今天晚上,是今年传统庙会的最后一场木偶戏,饭后,我们就赶往山尖上的大圣宫,赶上不可错过的庙会组成部分。

  如今村里拥有6个剧团,其中5个是以演温州乱弹为主,兼唱京剧的剧团,1个是木偶剧团,唱的也是乱弹。自然在这大圣宫上演“还愿戏”的是本村的剧团——麻岩蒙、章月娥夫妻的木偶剧团。

  去年我们曾在楠溪江周末《世家》栏目采访过章月娥老人一家。一进入大圣宫,看到章月娥老人还坐在长凳上休息,老人倒是还记得我们,邀我们在旁边坐下,她说:“今年从初一开始演,在初一、初九演了两场,其他都是每天一场,今天已经是第十四场啦。”

  前面老戏台上,他们搭建了面积不过两平方米的小舞台,里面放置灯光、音响、道具、台幕、背景等木偶戏的全部家当。二十多个木偶就被悬挂在一根粗绳上,早已演了这么多场这些木偶都早已装扮完毕。

  18点30分,殿外放起了烟花爆竹,殿内开始打“头通”,打“头通”时,锣鼓齐奏,热闹非常。村民听到声音后,陆续到场,大圣宫里坐满了观戏的村民,随后舞台上便传来幽远且浑厚的乱弹曲调,几个提线木偶在表演者的操纵下,生灵活现地演绎着剧目,一出木偶戏就拉开了帷幕。演出开始,先“八仙戏”,功曹王母各路神仙都来,跳加官魁星财神一个不少。正本演的是《金狮子玉麒麟》。章月娥站在表演背景布后,边提线表演,边道口白和唱戏曲,口与手密切协调,后台乐队三人奏乐配戏。而木偶人,就在章月娥老人双手的一拉一提之间,把人物的手势、脚步、张口说话都模仿得十分到位,活像是真人在演戏。

  戏剧背后的生活

  同是在大圣宫,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时间,除了木偶剧团还有另一个剧团在活动中。他们就是今年庙会演“大人戏”的永嘉百川京瓯剧团。团长麻证祥是永嘉应界坑人,剧团成员40多位,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我是这个地方的人,本来是要放假了,但地方恰好要演戏,自然是全力以赴了。”百川京瓯的掌班麻征祥透露。

  时间退回下午17点40分左右,百川京瓯的戏箱刚刚卸下,大家拿出床板、被褥、蚊帐开始在走廊两边搭起床铺,拉起电线。后屋的厨房里,几位艺人正站着吃米饭。“几百斤米,50多斤球菜、50多斤的蒲瓜,是连同戏厢一起带上来的。”麻证祥告诉记者:“今天刚到,明天因为文化大礼堂落成,当天的两场在麻氏大宗上演,后天又会搬回这里大圣宫演出。所以这几天,我们也吃得比较随意。”

  过去的乱弹艺人,随身三件宝:“一张草席、一条棉絮、一条麻袋”,走到哪里就睡到那里。在条件困难时期有些人甚至连这些也没有,晚上睡觉时只好把戏班中的布质道具“城门”一爿当席,一爿当被,艺人叫这是“睡城门下,盖石头块”。有的就弄点稻草,把身子蜷伏在上头,行话叫“虾儿炒粉干”。因此,在乱弹班里,流行着一项特殊的习俗:谁添置了蚊帐,艺人把这叫“造新房子”,不论帐子是新是旧,都得掏腰包,花一两块钱,打点酒、买点肉,请同班艺人吃一餐。其他艺人燃起红蜡烛,在帐子上挂起红绸,吹起唢呐,以示庆祝。

  如今,乱弹艺人的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大家还是习惯了吃住睡都在演出的宗祠里,此次的演出就在老家,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过道里两旁都摆满了床铺,演职人员大都坐在床边,有的聊天、有的玩起网络游戏。在这里,有一个3岁小姑娘,一会儿站在戏箱旁拿出纸笔涂涂画画,一会儿缠着爸爸抱,还有叫我们给她拍照片。小姑娘叫优优,她的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都在百川京瓯剧团,爸爸葛同冰告诉记者:“剧团里有三个小孩,优优有时候也会听听乱弹,有时候也会自己玩,但是都不会跑远。”

  随后,木偶戏便就开场了,麻佩佩、葛同冰带着优优也在长凳上坐下,听起了木偶戏。他们说:“木偶戏的唱腔、道白甚至身段都跟我们的一样,不过他们的正目都是折子小戏,永嘉乱弹一演就是2、3个小时,不过开场的‘八仙戏’都是一样的,看着迷你的木偶人演着我们平时的角色,感觉很有意思。”

  见木偶戏演得差不多了,我们便也往山下走了。临走的时候,我们才想起一件事情,没带手电筒。山间的小路,偶有一两个路灯点缀,远处是灯火点点,在我们面前是黑的看不见路。回头一看,村民们都人手一个手电筒,果然是历经百年的传统庙会啊,我们就借着别人的光,到了麻氏大宗。已经20点多了,大宗里还是热闹非凡,二楼在开会,一楼的戏台上,正在热火朝天地搭着演出的电子背景还有灯光。我想采访几句,团长麻证祥一边搬着电子背景,一边说道:“很忙很忙啊,晚上还不知道几点能搭好呢,至少要四个小时。”

  从庙会到文化节

  在这个奇特的山村,3000多村民,有300多人在民营剧团工作。不大的山村,大小戏台倒有6处。村里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曾容纳过3000多位观众,其中大多是从周边地区翻山越岭过来的戏迷。

  每年的庙会都持续着这样的盛况,加上近几年应界坑在温州乱弹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得喜人的成果,2008年8月,应界坑艺人麻福地、麻国平参加全国演唱比赛,分别获菊花金奖、荷花金奖。乡土天籁之音唱响北京,震动全国,引起了中国文学界、文艺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戏曲家协会会长曾献平说:“想看真正的原生态戏曲就到永嘉来”,并以“古、原、稀、美”四字予以高度评价;中国音乐大师唐诃先生指出,要珍惜温州乱弹这一艺术奇葩,爱护它,扶持它,特别要保护古朴和原生态的特色。2009年,应界坑温州乱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少游客、摄影爱好者以及各级媒体纷纷慕名前来。

  慢慢地,庙会成了文化节,在各级部门及乡镇的不断挖掘、丰富其文化内涵。20日当天,举行了碧莲镇第二届文化节暨应界坑文化礼堂竣工庆典仪式。

  8点40分,刚到麻氏大宗东首,远远地就听到了板胡、笛子齐奏的乐声,原来是几位应界坑老艺人在三官亭旁,即兴表演了起来,吸引了人聆听、观看。旁边有一位头发花白,兴致勃勃的老人,他说:“三官亭约建于1803年前后,历史悠久,三官亭一直是村里的休闲之地,大家习惯了聚集在这里聊聊天,唱唱乱弹,你唱一句,我凑一句。”

  而在三官亭中,又搭起了木偶戏的小戏台,这是今天文化节专门为了游客所安排的戏曲盛宴。9点整,好戏开场,小朋友们或蹲在前面,或爬到楼梯,大人们或坐在后面,或站着,认真的欣赏着这难得一见的非遗。10点钟,典礼正式开始,应界坑土生土长的温州电视台主持人麻尊重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小时候,我就爱模仿乱弹人物,我觉得她们长袖善舞,非常的漂亮。对舞台、对应界坑,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我们村的人乱弹唱得如此之好,什么时候能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听到,今天,我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

  永嘉乱弹开演

  这方还在进行典礼中,后台出现了几个身影。原来是百川京瓯剧团的艺人开始准备工作了,这边饭还没吞下去,那边已不时有人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拿出镜子,贴起花黄。

  负责戏服、帽子的“衣箱”“外箱”将精美的衣物按照顺序一一摆出来,戏台下,走廊里眨眼间就成了专业的后台。

  典礼结束,乐师也开始上台调音。笛子、板胡、箫、二胡、锁呐、长号一一登场。武生、武行,登台练手,耍几下花剑,翻几个跟头,百川京瓯剧团的武生说:“做武生,需要天天磨练,上台才能更得心应手。”

  上蓬头、上假发、换衣服,所有演员都进入了最后准备阶段。12点20分,戏台上的“头通”一开打,锣鼓齐奏,百来平米的小祠堂里就挤满了热心的观众。祠堂外,仍不断有戏迷扶老携幼,奔舞台而来。而锣鼓的敲打声、韵味十足的曲调,在山村上空飘荡……

  今天剧目安排,先演“拆出”京剧《虹桥赠珠》,再演“正本”永嘉乱弹《万年青》。

  戏剧开演,“神仙”聚会,亦唱亦舞,祈求赐福、庆寿、加官、送子、魁星点斗、财神进宝等,

  “打八仙”后,京剧折子戏便接上,台上唱、念、做、打,台下鼓掌喝彩。

  13点30分,永嘉乱弹终于出场了,时而浑厚深沉、高昂激越,时而缠绵悱恻、甜润清柔。

  《万年青》讲的是乾隆下江南,看上村姑柳青青的故事。开演不久,“阿青妈”登场,头戴黑平绒“包头”,两颧画两个红圆饼,一对大得不能再大的耳环随身摇晃,扭动腰枝,一出场,一亮相,加上方言道白,演来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随后,生旦净丑一一出场。

  未及看完,我们就搭着电视台的车下了山,看了看时间,也刚刚完整地过了这应界坑庙会的24小时,且当是一篇游记,给往后去参加应界坑文化节的游人,做一个参考。(记者 林琦)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