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游在楠溪   ->  正文
民歌里的楠溪江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13 23:01:00 作者: 字体:

  “介呣飞过青又青(哎),介呣飞过打铜铃(呵)?介呣飞过红夹绿?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呵)……”随着《温州一家人》在全国热播,一曲乐清民歌《对鸟》也在一夕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而可以和这乐清民歌相媲美的,是从一川悠悠楠溪江水里摇荡出来的永嘉民歌。

  歌声里的楠溪旧时光

  日前,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下文简称县民协)组织三十多名会里的文艺骨干在上塘南城街道应山村举办了一场“复古”的民歌表演。以群山和瀑布、溪滩为背景,一群站在山头的“砍柴人”和一群站在对岸溪滩边的“牧羊人”纵情放歌(见图),你问我答,欢快斗唱,把旁观的人带回到了解放时期的山底时光。

  当天县民协演唱的曲目是由协会主席陈久道在原来民歌的基础上增加了楠溪江特色元素改编而成的新《撞歌》。歌曲描述的是一群山上砍柴归来的村民偶遇小溪对岸正在牧羊的村民,于是双方兴致勃勃地隔岸对起了歌。在一问一答的歌声中,闪现着民间草根的幽默智慧,也展现出楠溪江的山水风光。

  永嘉民歌历史悠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在物质和信息都极为匮乏的年代,层层大山困住了永嘉人,也阻隔了外来事物的进入。人们终日与山水为伴,砍柴、放牧、耕种等生产活动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内容。对精神文化的内生性需求催生了永嘉民歌的萌芽和勃发。

  而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生产活动又孕育出了不同种类的永嘉民歌,其中包括撞歌、山歌、对歌、船歌、秧歌、打夯歌等类型。据陈久道介绍,和乐清、瑞安等地的民歌不同,永嘉民歌曲调更加古朴,多采用诗对形式,听起来更具韵味。即便是在永嘉县域内,各个地方的民歌唱腔也都有差别。

  一首歌就是一方乡土;一首歌就是一个时代。

  在大部分永嘉民歌中,都可以瞥见永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风土人情。例如,《民歌》歌词讲到:“楠溪多山(哎)又多林(呵)山山岑岑(呵)点勿清(哎)。”又《船歌》唱到:风和日暖船离岸(呵)风吹江边送舟船(哎)日有太阳来晒?呵夜有夏雨润田园哎。”

  一首《撞歌》既描绘了永嘉山多滩林美的风光,又描述出解放前楠溪人民食不果腹的生存状态。“门前山后面山当中一片汗岩滩番薯干丝吃不饱米桶生在芙蓉亍。寥寥四句话概括了永嘉多山少田,解放前人们吃不饱肚子,要挑柴去乐清芙蓉镇换稻米吃的生活景象。

  在我县从事了近三十年文化工作的谷尚宝先生,曾在学生时代代表我县参加首届温州地区民间艺术节,凭借一曲《民歌好唱口难开》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民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白米饭好吃田难种;鲜鱼好吃船难开。”在这朗朗上口的通俗唱词里还蕴藏着人世间最恒常最深刻的哲理。老谷说,平常他已经很少开唱了,就亲朋聚餐时,来了兴致,他还会唱唱这首歌曲,忆苦思甜。

  逐渐褪色的记忆

  不久前在杭城上演的昆曲《金印记》引发了外界对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的关注和思考。永嘉民歌和昆曲一样命运堪忧,甚至比昆曲显得更加“前途未卜”。跟随现代信息技术大量涌入和繁衍的流行文化正在逐步吞噬民歌等传统文化,同时大量口头流传的民歌随着方言的没落走向消亡。

  成立七年之久的县民协聚集了我县200多名民间文艺家和爱好者,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将近九旬,最小的方才二十出头。然而,在这两百多人中,会唱永嘉民歌的却很少。参加当天在应山村演出的是协会中的文艺骨干,大多已是爷爷奶奶一辈的人。然而他们大多也不会唱永嘉民歌,好在拥有较好的文艺功底,加上永嘉民歌通俗易学,稍加学习,却也表演得有模有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县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工作。其中,永嘉民歌这一块的整编工作主要由当时在县文化部门工作的谷尚宝负责。“由全县各乡上报,再上报市里。”最后,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薄薄一本已经泛黄的《温州地区民歌选》(选录)及其复印本,选集的封面书名还是用钢笔手写上去,其中内容都是油印。这本小册共收录了20来首永嘉、泰顺、乐清、洞头、瑞安等温州地区的民歌,其中永嘉民歌7首。老谷说,他手头收录的永嘉民歌总共也不过十余首,而他收藏的这本温州民歌选集也很可能已经是“孤本”。

  另据目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汪凌霄介绍,大量以活体形式流传的永嘉民歌已在历史中消亡了,虽然我县收集了一批以文字形式记载的民歌(具体数量不详),但会演唱民歌的人已经很少,能完整地将整首民歌唱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

  而另一方面,珍视民间艺术的人正在试图改善这种情况。2009年,谷尚宝在其编写的昆剧剧本《永嘉太守谢灵运》(后修改成永嘉乱弹)第四场“移情山水”中将描述楠溪江风光的民歌穿插其中,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我县民间文艺家协会近些年也在为挖掘和继承包括永嘉民歌在内的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不少尝试,包括对传统民歌进行再创作,下乡巡回演出,开展培训学习等。

  该协会主席陈久道从2005年以来坚持进行永嘉民歌创作,在他自编的名为《我美丽的家乡楠溪江》书中还收录了诸多永嘉民歌。由他“再造”的永嘉民歌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和地方元素,曾多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金奖。据说,这些民歌还分别指定了国内的知名音乐家进行演唱。

  在陈久道看来,永嘉民歌是非常具有保护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宣传楠溪江的一块活招牌。他唱起了自己改编的《撞歌》加以论证: “扭宕(意为哪里)山水清悠悠哎?扭宕山水藏山头?扭宕山水白漂漂哎?扭宕山水做好酒哎?楠溪江山水清悠悠哎。石桅岩山水藏山头。白水漈山水白漂漂哎。石介下山水做好酒哦。”

  据悉,接下来,协会要将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我县的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活动载体。 (记者 黄琴琴/文 通讯员 王橹窗/摄)

  【延伸阅读】

  根据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久道介绍,永嘉民歌大致可归类为如下几类:

  撞歌:从前村民们在山间劳作时为增添乐趣,互相之间打趣谩骂,语言较为粗俗。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不太文明的民歌逐渐遭到淘汰。

  对歌:二人或多人之间的斗唱、陪唱或对唱,如上文所提及的《撞歌》就是一首对歌。

  山歌:顾名思义,山民在山上所唱,有独唱也可多人对唱。

  船歌:从前交通落后,一些头脑精明的楠溪生意人将货物运到温州做买卖时,都得从楠溪江水路上过,常常在江面上看到一排一排的舴艋船队,船老大们唱着自编的歌来驱赶路途疲劳。也有说法是,从温州到楠溪江的蚱蜢舟途经沙头地带,船老大看到在滩边洗衣的年轻姑娘十分美丽,故意唱歌打趣示好,而姑娘也很有风度地对歌回应。秧歌、打夯歌:农民插秧、打夯时唱的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发了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也通过协调劳动节奏促进了劳动效率提升。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