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应界坑社戏
来源:永嘉网 发布时间:2012-08-06 19:09:13 作者: 字体:

  应界坑是全国罕见的乱弹戏剧村。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是当地的传统庙会,村里都会邀请乱弹剧团演三天三夜的大戏。据《麻氏宗谱》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由永嘉乱弹创始人麻志钏创建的“老寿昌班”,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后衍生出6个乱弹剧团,一支木偶剧团,拥有200余名从艺人员,年平均演出2000多场,收入逾400多万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个因庙会而生,又因乱弹而扬名的传统节日,会发生哪些悄然的变化呢?7月31日(农历六月十三),记者一行走马应界坑。

  乡音切切

 
 

  在应界坑,记者遇见80后Marvn(英文名),小学毕业后,他走出应界坑,在外求学。大学毕业后,跟朋友合伙从事贸易。他跑过不少国家,但钟情于德国商品,然后通过淘宝网,让国内的消费者购买。

  “我十几年春节没回家了,可是每到传统庙会我都赶回来。”乡情,在年轻一代的麻氏后裔中浓得化不开。他和一班小学的同学明天相约老家,借机大伙儿聚聚,忆忆儿时……在他的话语中,也流露出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忧心。

  “要是你们明后天来就好了。”热情的村民带着几分自豪,“那时候,村里可热闹了,杀鸡鸭,宰牛羊,亲友和在外的村民都要赶来。”转而又为我们不能目睹这一盛况而表示惋惜。

  “山郡多暇日,社时放吏归。”在村里转悠,不时会遇到一拨拨拎着行李,从外地赶来的村民,他们个个喜形于色,彼此热络地打着招呼。村口公路上,停放着一排排外地牌号的车辆。就在采访的次日,活跃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当地企业能人代表20余人,与乱弹传习所负责人齐聚传习所,为振兴以乱弹为核心的本土文化谋划。

  参与此次群英会的蜘蛛王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代理商麻玉飞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们这一代是听着乱弹长大的,它已深深地根植于心间。尽管离家多年,但是伴有亲切乡音的乱弹唱腔,依然是天籁之音。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为乡土文化做点什么。”

  据介绍,此前一天,他们在瓯北某酒店召开了一次碰头会,40多名企业能人达成共识,为扶持乱弹的发展不遗余力。“而此番聚在传习所,就是想听取乱弹老艺人对乱弹今后的发展规划思路,好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扶持方案。”麻玉飞表示,筹集的基金主要用于戏曲人才的培育以及一些经典剧目的抢救和新编剧目的创作。“但是必须把钱花子刀刃上。”末了,他不忘强调。

  昨天下午,就在记者截稿时,电话骤然响起,即刻传来乱弹传习所所长麻福地轻快的声音,“乱弹基金会昨天成立了,启动资金30万元,企业家们承诺了,今后将陆续追加呢。”

  乱弹咿咿

  应界坑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区楠溪江源头,地处永嘉、仙居、缙云、青田交界,素有“鸡鸣闻四县”之戏称。全村800多户,近3000多人口,是全国麻氏族人聚居最大的村庄。 因全村地形犹如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又有“凤凰落地”的美誉。这里山高林密,良田千顷,坡上多山泉。自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麻氏先祖在此繁衍生息。

 
 

  与楠溪江沿岸一些古老村庄一样,山民沿袭耕读传家的纯朴遗风,白天躬耕田亩,夜间勤读诗书。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以德治家治国的家规族训。对永嘉乱弹怀有深厚感情的永嘉籍军旅作家陈惠芳在《探索温州乱弹的源流》中写道,“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无论是田园村庄,还是宗祠庙宇;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礼仪风情:无论是方言俚语,还是诗文戏曲,都存留着古迹遗风。”丰富深厚的地域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无疑是为永嘉乱弹的诞生、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据应界坑《麻氏宗谱》记载,先民麻志钏头脑活络,亦农亦商。清乾隆年间,他赴江西上饶作些小本买卖,被当地乱弹所吸引,遂入“水路乱弹戏馆”。返乡后,在麻氏大宗创办了“寿昌班”,成为永嘉乱弹创始人。当年,培养出20多名乱弹传人。他们农闲演戏,农忙务农,俗称“三月班。”临近几个县都是他们的演出市场。

  与众多土生土长的应界坑村民一样,因从小耳濡目染,说起乱弹,70岁的退休教师麻荣表神情欢愉,如数家珍。

  旧时农村文化娱乐项目匮乏,乱弹深受村民欢迎。农闲时节,三官亭或祠堂里,村民聚拢,免不了哼唱几句;农忙时,在田间地头休憩的片刻,也要唱上一段。说戏、学戏、演戏蔚然成风。随着学员的增加,乱弹成立了6个剧团,一个木偶剧团(也是以乱弹唱腔表现),从艺人员200余人。

  庙会悠悠

  麻荣表老人记得,孩提时,村里要演三回大戏,即春节、清明、六月十五庙会。前两次是在麻氏大宗上演,后一次在大圣殿演。

  麻荣表老人所指的大圣殿始建于光绪三年,民国八年进行了扩建,1995年毁于一场大火。当年得以重建。大圣殿香火鼎盛,每到“香期”,前来许愿、还愿的善男信女云集。“既然大圣如此显灵,怎么不庇护自己的栖身之地?”言出,记者才发觉有几分揶揄的意味。老人呵呵地乐了,“大圣‘发话’了,你们都住上了新房,我更得住新房了。”逗得在场的人也乐了。

  老人还记得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细节。彼时村里演戏,“戏头家”(指组织联系戏班的人)挑着箩筐,挨家挨户上门“斗米”(指收米),至于拿的斤两,每户人家可根据家境好坏出份子。文革之后,则按“人头”摊派,每人出一元钱。家境稍稍困难些的,变着法子也要筹齐全家的份子钱。上山采草药、拔龙须草、摘箬叶,卖鸡蛋,当地广袤的山林,给村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财富。撇开维护面子问题,从中我们可解读到,村民将内心对乱弹的那份感情化作行动上的支持。

  现今, 清明祭祖演戏这一风俗几乎淡出了视线。春节也因村里在外人员多,演戏似乎也有些淡化,但是六月十五的庙会反而不断“升温”。时间从过去的3天延至7、8天,甚至十余天,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七。除了十五大圣诞辰当天,即便个人出再多的钱,村里也不会将麻氏大宗腾出来,这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当天的麻氏宗祠,只属于应界坑村集体请戏班为全村祈福的场所。上午、下午、晚上连续演三场,忙得戏班子连轴转。当天的中午,村里要备上猪头等祭品,祭拜大圣,为民祈福。其余几天,由各地前来“还愿”香客请戏。出场费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涨船高。“还愿戏”一般演出两本,分下午一场,晚上一场,费用约4000——7000元。此外,请戏的主家还要给剧团派发红包,烟酒若干。这些香客大都来自瑞安、乐清、温州市区以及本县,以商人居多。

  “应界坑的庙会比过年还热闹,‘四路亲眷’都来看戏,而且一住就是数天。”麻荣表老人说,过去没有电话,在戏开演的前几天,村民便翻山越岭,去亲戚家邀请他们来看戏。 其实亲戚早就盼着这天的到来,在他们看来,看戏还是次之,主要是能蹭上几顿白米饭,“配”上香喷喷的红田鱼。

  改革开放前,山区农民家庭往往多人口而少良田,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而应界坑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当地村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又因此时正值农闲时节,有的是时间用来消遣。海拔近800米的应界坑,是绝好的避暑胜地,亲友更是趋之若鹜。

  庙会期间,全村沉浸在喜庆忙碌的气氛中,杀猪宰牛,包粽子,炊千层糕,好客的村民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招待四方宾客。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几乎家家来亲戚朋友,最多的人家,足足摆下4张八仙桌。

  2006年,庙会有了“雅号”——应界坑乱弹文化节,至今年,已举办七届。文化节期间,不少游客、摄影爱好者以及各级媒体纷纷慕名前来。依山而建的古村建筑,纯朴的风俗乡情,罕见的家族式乱弹班等等,均一一落入他们的眼中,并为之兴奋,为之痴迷,转而促使他们去记录、去探究。相信,在媒体和一些文化人士的关注、宣传和推动之下,这个由庙会演变过来的乱弹文化节,其文化内涵将会不断被挖掘、完善和丰富起来。

  社戏锵锵

  夫唱妇随,拖家带口

  锵锵的锣鼓声把我们引向大圣殿。

  永嘉县百川京瓯剧团(系应界坑6个剧团之一),承揽了今年庙会期间的所有演出。当记者对此表示惊讶时,村里的几位长者带着几分神秘说,“你不晓得哦,村里的几个剧团只有百川剧团有布景,据说投资十几万元,很好看哦。”老人的话让记者很是向往,于是加快了步伐。

  戏还没开演。殿宇门口的院子里,三三两两,有穿着戏服的艺人在走动,或是用楠溪方言大声地聊天。未待记者走近,一个4、5岁的男孩,从一名着红色戏服、一身武生打扮的青年艺人怀里挣脱,一阵风似地从记者身边掠过。记者紧随其后,小家伙穿过走廊上一群正在化妆的艺人,躲进戏台后一排戏服后面,欲躲闪开镜头。记者佯装走开,小家伙便跑出来,一头扎进正坐在走廊上化妆的一女子的怀里,撒起娇来。刚才那个武生打扮的男子拉开了他,“妈妈在化妆呢,老爸带你玩去。”

  像这对夫妻那样,拖家带口的艺人,是应界坑几个剧团的一大特色。百川剧团团长麻征祥和妻子也是夫妻搭档。而其“唱小生”的妻子没念过书,台词全凭死记硬背。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甚至文盲,也是该地所有剧团的一个共性。据麻团长介绍,该剧团演职人员30余名,夫妻就有十几对。两代或几代人都演戏也不在少数。如现在的中青年艺人中,大部分都是从小就跟着父母到各地农村巡回演出,可谓在戏班里“混”大的。

  穿梭在这些艺人中,记者突然看到,一位老伯风尘仆仆地进来,将一袋子咸菜干送给一名扮相俊秀的“青衣”,“青衣”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块西瓜递给老人。因两人戏里戏外的打扮,即便是如此温情的场面,也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时空交错之感。

  “青衣”叫麻佩佩,24岁,是一名3岁孩子的母亲,其爱人也在同一个剧团。“老人是我小爷爷。我喜欢吃家乡的咸菜干,可剧团流动性较大,回家的机会不多,小爷爷就给我送来了。”佩佩也出身在梨园世家,初中毕业就加入剧团。爷爷麻天国在世时,是响当当的“青衣男旦”,弹得一手好琵琶,有“永嘉乱弹梅兰芳”之美誉。父亲麻益琴亦是乱弹艺人。

  谈及孩子的未来,麻佩佩毫不掩饰,“孩子还太小,假如今后他对这块感兴趣的话,我想送他到正规的艺校去。毕竟我跟他爸不是科班出身,在角色的演绎上,基本上还是按照父辈当年教授那点东西。空闲时间,也只能通过观看京剧录像带,自个儿去揣摩。入行7年,想得到一个上升的平台,其实很难。”说到这,快言快语的她有些沉默了。

  外援力量:外聘武生和客串的母女

  在现场兜兜转转,记者发现每个艺人都是自己对镜“贴黄花”。没有想象中的专业化妆师。这又是永嘉乱弹剧团的一大“特色”。

  自古以来,永嘉乱弹艺人擅长文戏,而不会演“武戏”,因此,每个剧团从山东、湖北一带招募一批武生,以弥补不足。武生每天“出场费”400元左右,而旦角、小生等重要角色要低许多,约200——300余元。演出期间,剧团包吃包住,其余时间则由艺人自行解决。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艺人流动性较大。

  陈苏玲和王佳艺母女此次是来客串的。佳艺的父母在县婺剧团,20岁的她幼师毕业后,从事幼教工作。她父亲跟百川剧团团长麻征祥是朋友,母亲过来帮忙演出,她便也趁暑期,过来体验体验,跑跑龙套。小姑娘表示,对于乱弹仅仅只是一种业余爱好,但她更喜欢幼教工作。

  观众:热闹好看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戏上演了,首先是加演剧目《打韩昌》。宗祠里集聚了许多村民,坐在前排的几个孩子看得入神。

  10岁的徐建龙,对乱弹戏曲的印象是“热闹好看。”他歪着小脑袋想了半天补充说,“但还是电影、电视好看,内容丰富,这些慢腾腾的。”一旁,戏上演前还戴着耳机在听流行歌曲的17岁男孩,不知何时摘下耳机,从其专注的神情来看,此刻已入戏。顺着他的目光,记者望向戏台,见先前村民所说的布景,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画面投影,实际上与正在演绎的剧情格格不入。

  这名戴耳机的男孩来自大若岩镇中学,他说,“我们这一代也应该熟悉自己的本土文化。”70后麻有钱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全家从瓯北来老家好几天了。照他的话说,除了找找儿时的记忆,也要让孩子们感受这种氛围。

  老人可不喜欢在这个时候搅了他们的“好戏”。记者屡遭碰壁,不敢造次,于是安静地坐在一边,看起戏来。说是看戏,其实只是瞥了几眼,就得寻找下一位采访对象。就这匆匆一瞥间,发现主角还比较入戏,几个配角一出场就显得有些“不安分”,或左右顾盼,或随意地作些小动作……

  此前听麻福地所长介绍,“旦角、生角不能唱乱弹口白(而说的是带有浓重永嘉腔的普通话),其他配角则可用永嘉方言。”通俗易懂,是永嘉乱弹在农村拥有一批“老年粉丝”的主要因素之一。

  雏凤清声

  这厢未唱罢,那厢已“登台”。

  记者一行行走在村中起伏的石头路上,途经一座具有楠溪特色的老屋时,一阵悠扬的乱弹声拽住了我们的脚步。见堂屋前,围着一拨人,正在录制节目。

  一打听,方知是浙江卫视《发现》栏目组正在拍摄反映乡土文化的题材。而“中国乱弹戏曲村”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据说,他们已在村里蹲守拍摄了数日。

  麻福地所长告诉记者,中间这名男子是传习所副所长麻富周,站在他右侧的是他妻子,左侧是他弟媳,那个小姑娘,就是去年夺得全国第18届推新人大赛戏曲少年组十佳金奖的麻宇丽,她是富周的侄女,系永嘉乱弹第十代传人,现就读于无锡艺校。

  一家三代,正在演绎《宝莲灯》剧目中的桥段。看着看着,现年70岁的麻福地感叹道,“乱弹就缺少像麻宇丽这样的好苗子啊!”

  据了解,乱弹基金会成立后,一方面,他们要集中力量为进京演出厉兵秣马,欲邀请国家一级导演章世杰来担任《永嘉太守谢灵运》导演,麻福地“宝刀不老”,挑起主角谢灵运的角色;另一方面,准备招集一批乱弹苗子,重点培养。无锡艺校已作出承诺,随时接纳乱弹新艺人,为永嘉乱弹培养、输送专业人才。此前,乱弹传习所在应界坑小学设立了“乱弹培训班”。可见,近两年来,乱弹传习所在培养后人方面作了尝试性的努力。

  采访的当天,记者遇到了麻福地老人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在温州瓯剧团工作,大儿子还担任副团长。他们告诉记者,他父亲一代乱弹艺人均已步入晚年,乱弹队伍亟需一种梯队建设。当记者将他们的话转述给他们的父亲时,麻福地老人颔首微笑。老人非常自信地说,“我现在身子骨还硬朗着呢,等到哪天,我们这帮老戏骨都唱不动了,我就让我儿子这批年轻人回归乱弹,继承衣钵。”看着一批新人崭露头角,眼前这位古稀老人喜在心里。对于乱弹的传承,他有足够的信心。而面对电视、网络等文化娱乐的普及,老人坚信,永嘉乱弹的演出市场不但不会萎缩,经他们自身和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反而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本网记者 小方/文 特约记者 李昌贤/摄

  后记:在路上

  匆匆结束了半天的采访行程,当我们离开时已是傍晚。站在村口回望,夕阳下的“凤凰”古村应界坑灼灼生辉,此时此刻,耳畔萦绕着麻宇丽那清丽婉转的唱腔,内心便有一种暖意。

  在键盘上敲出“后记”两字时,眼前浮现采访当日,在外村民拖家带口,满心欢喜走在村中小径上的情景;以及在采访过程中,乱弹于我的感受——无论是它的“前世”还是“今生”,始终处于“走在路上”的况味。

  当地村民无论是农民还是机关工作人员,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打工者,他们对家乡那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对乡土文化守土有责的意识,深深地打动了我。乱弹传习所麻福地、麻世才等一批老艺人,为拯救传统剧目,编排新剧进京上演以及培育乱弹新苗呕心沥血。但是,这一切,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仍然还要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探索、行进……

  链接:2008年8月,艺人麻福地、麻国平参加全国演唱比赛,分别获菊花金奖、荷花金奖。中国戏曲家协会会长曾献平以“古、原、稀、美”四字予以高度评价。

  2008年应界坑为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和浙江省文化示范村。

  2009年,应界坑温州乱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7月,年仅12岁的麻宇丽,参加全国第十八届推(文艺)新人大奖赛,荣获十佳金奖戏曲少年组冠军。

  2012年元旦,应界坑村自筹资金建立的村文化中心和温州乱弹纪念馆竣工。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